央视网消息 (记者 顾津溶)2月27日,南京大学宣布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为什么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这一课程体系的设计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未来将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执行?针对这些问题,央视网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
记者:南京大学从何时开始筹备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为什么要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体系?
谭铁牛:办最好的本科生教育和最具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教育是南京大学矢志不渝的追求,这离不开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特别是面对人工智能正在带给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我们一直在思考南大何为?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018年南京大学在C9高校中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发布了全国首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2年南京大学在苏州校区新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渗透,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并涉足人工智能的学习、研究和利用。面对人工智能与社会和产业发展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如何在更大更广范围内开展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一直密切关注这一方向,认为这也是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梯队的高等学府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我们在启动实施“奋进行动”的过程中,提出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的设想,并要求学校相关部门,通过不同渠道,积极听取多领域专家、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恰逢其时,也迫在眉睫。南京大学组织了跨学科教学、科研力量,针对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课程设置方式、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在2024年新学期伊始全面启动了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智能时代、满足国家人才需求、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时之举。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以超乎预期的方式改变着人类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人工智能虽然方兴未艾、快速发展,但是其内容已不再是简单的学术范畴,而是正在内化为每个人生活和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舆论也形成了对人工智能的多样化认知,出现了某种认知上的迷茫和焦虑,这也对推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正在驱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化的新阶段。善用人工智能就能收获“智能红利”,无视人工智能必定导致“智能鸿沟”。智能时代的每一位大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的人工智能素养。这也是我们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计划,我们将在2024年秋季学期面向全体本科新生正式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并同步推出系列人工智能素养课程和前沿拓展课程。我们会按照计划需求,进一步完善、提升和建设相关课程体系,确保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在“十四五”期间初具规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将努力汇集南京大学、学界和社会各方力量,希望能形成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框架,为我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贡献南大智慧、提供南大方案。
记者:学校提到将建设“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学校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设计?
谭铁牛:课程体系建设是南京大学的集体共识。因为,面对人工智能丰富的跨学科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要,力图用一门课程来达成所有通识教育目标是不可能的。而简单通过多门选修课程组合,也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构建了有总有分的课程体系,在满足核心素养基本要求的同时,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逐步提升学生的素养和技能,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此外,为充分利用南京大学扎实的基础学科研究资源,有效适应AI for Science和AI for Hass(“Hass”是指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即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的科研新范式,我们鼓励和推进建设前沿拓展类实践课程,支持学生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推进跨学科前沿探索,为培养复合型顶尖人才提供支撑。
结合时代发展大势和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充分调研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南京大学率先提出并构建了这套系统化、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以多层次、分阶段的手段来支撑成长提升,以多样化、个性化的资源供给来适配发展定位,这也是曾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的精髓。在具体课程体系安排和设计中,课程建设委员会结合学校实际,充分研究了联合国、教育部的相关报告和文件,最终形成当前的总体建设方案。
记者:在您看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有什么区别?
谭铁牛:这涉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特点和目标。首先,我们需要强调人工智能通识素养不同于人工智能专业要求。通识素养是作为智能时代的劳动者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涉及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如何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如何运用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改进工作等等。而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更多偏重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创造,涉及更为精深的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培养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创造者和发明者。这两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需要接受相应的通识教育来提升对人工智能的全面认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深度参与、推动人工智能的学习和研究,也能引导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来推动时代进步,转化成人工智能赋能的引领者。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切实落实智能教育的重要抓手。
记者:在教学中,是否会让学生使用一些前沿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实践,如ChatGPT、Sora等等?
谭铁牛:实践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各个层次的课程中都会有相应的实践内容,包括运用大模型的实践,但不限于此。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工具的运用,在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认识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运用新型工具改进他们的学习,培养能够积极拥抱智能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部分已经与相关机构、企业进行接洽,探索更好适配课程需要、提升学生能力的内容与技术,让实践内容成为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记者:通识课程是面向全体本科新生的,那么,学校是如何考虑文理科学生的背景和水平差异的?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谭铁牛:可以说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即使在人文社科领域也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应用。南京大学很多文科专业包括哲学、英语、中文、历史等基础文科以及金融、法律、社会学、新闻等都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不仅是运用工具,也在为新一代智能技术发展贡献思想和内容。甚至可以说,人工智能进入文科领域,特别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也是智能应有的内涵之一。就像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每个人都应具备必要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一样,面向智能化时代,每个人都应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因此,文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人工智能工具的涌现,降低了人们接触更为复杂技术的难度。这也是当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成为可能的现实背景。我认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应当成为南京大学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要求,未来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当成为智能时代的参与者、劳动者和引领者。
我们会兼顾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保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达成,并不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人工智能专家。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也不是一门程序设计加强课。我们会努力通过课程设计和人工智能工具的赋能,满足和适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注重学生人工智能核心素养的达成。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核心通识的基础上,开设X+Y不同层次课程的目的。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课程,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也为更有特色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撑。目前,考虑到现实存在的一些背景差异,我们也会通过多种支撑手段(比如先修营等方式)为相应的同学提供学习支持和帮助。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社会进步交给我们的时代任务,也是百廿南大应当肩负的时代责任。我们也能感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期待。我们正是在这个时间点提出和回答这个时代最需要的问题。作为探索者,一定会遇到原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切实面对智能时代需求,运用智能工具,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资源,为最终保证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落地见效作出南大贡献。
记者:您认为此举措在本科人才培养及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将带来哪些影响?
谭铁牛:智能时代的来临,将对人们获取知识和开展创新创造的能力产生根本性影响。面对智能时代,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都面临着十分巨大且不可回避的挑战。思考这一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路径,培养出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是我们跑赢智能时代、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展开的积极探索。一方面,这一举措有效完善了智能时代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拼图;另一方面,这类课程的建设也为教育教学工作试验和实践智能化手段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探索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要求我们如何根据这些变化,革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的方式和内容、评价的理念及机制等等。此外,利用这些智能化手段,比如AI助教、AI导学等,帮助我们打造崭新的教育教学场景,帮助学生丰富自主学习的资源和通道,进而彻底改变我们的课堂和学习方式。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因为其与人工智能的密切联系,无疑是推动这种激动人心的智能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和演兵场。为配合这种转型,南京大学计划抓住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的契机,在智能化基础设施、教师的智能化素养以及管理的智能化服务等方面有序推进改革,为建设适应未来智能时代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