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20年前,面对林业改革难题,一场始于林权证的改革从这里掀起,激活了武平万重青山;20年后,一方绿水青山富足了万千林农,借力林改浩荡春风,武平正实现生态立县的“绿色崛起”。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武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不砍树也致富
“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比起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火烧山和乱砍滥伐,老百姓不砍树也能致富。”武平县捷文村原村支书、首推林改试点第一人李永兴说。
捷文村是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诞生地,被誉为“全国林改策源地”。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木材价格不断上涨,集体山林遭乱砍滥伐,靠几个村干部和护林员管不住,火烧山时常发生,造林也没钱投入。”李永兴说,“那时村民收入很低,大家怨言大,都希望林地能像农田那样承包到户。”
2001年,武平在捷文村试点,将集体山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
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全国第一本新林权证。“有了林权证,就像吃了‘定心丸’。我们对山林有了自主权,才会真正用心去管理,这样也才能从山林里得到更多收入。”手捧着崭新的林权证,李桂林高兴不已。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武平调研林改工作,充分肯定武平林改的做法,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到山上”的历史性决定,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武平县由此成为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林改做法和经验迅速推广至全省、全国。
捷文村山林。武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林改后,林农有了自己的山,对管护山林的积极性提高了,原来由村里个别护林员管变为每家每户自己管,盗伐滥伐少了。以捷文村为例,这些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森林覆盖率由林改前78%提高到84.2%,林木蓄积量由10.3万立方米提高到19.3万立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600元增长至2021年的28860元,青山添绿的同时实现了林农增收。”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见证者,武平县林业局副局长吴吉富说。
“林下经济”成为生态富农“潜力股”
在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千亩灵芝基地,郁郁葱葱的阔叶林下,藏着村民们致富的秘诀。
“受益于林改政策,武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里的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仿野生灵芝生长。从种植到采收,五六个月就能有收益,今年快的一批7月就能采摘了,而且一次种植能实现3到5年的收益,现在从事灵芝种植的农户也越来越多了。”据当地林农介绍,种植灵芝既不破坏林地,不占用耕地,也不用搭棚,是个短平快的好项目,带动了很多当地林农增收致富。
千亩灵芝基地的紫灵芝。武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据悉,武平全县林下种植紫灵芝2.8万亩,产值约1.1亿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
林下种植紫灵芝,是武平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的一个缩影。2013年,武平入选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来,当地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花、林畜、林禽、林蜂等11种林下经济模式,还出台了专项政策重点扶持紫灵芝、养蜂等产业发展。
养蜂技术培训。武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截至目前,武平县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221家,带动3.3万户林农发展林下经济156万亩,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51个;富贵籽产量占全国市场95%以上;绿茶炒绿产量全省最多。
“绿色群山”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千鹭湖。武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近年来,依托全国林改第一县、福建省首个中国天然氧吧的独特资源优势,武平从林改再出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林库转化为碳库、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森林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2002至2022年,武平20年间共完成植树造林约86万亩,先后打造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武平段、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三张“国家级”生态名片,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达99%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质量因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好、生态系统稳定而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国66个“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之一,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等国字号荣誉。
如今的武平,生态更美、百姓更富了。20年来,老百姓从“靠山吃山”到“靠山护山”“靠山养山”“靠山富山”,更好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郑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