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在“晋江经验”引领下,泉州坚定走好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群众得实惠、更幸福。
绘好乡村振兴新画卷
走进安溪县龙门镇洋坑村,连片种植在梯田上的景观水稻,一派田园风光;站在连绵的山峰放眼四周,是集休闲、观光、研学为一体的地质公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严重的崩岗侵蚀区之一。
洋坑村稻田 郑育红 摄
从“崩岗村”到“生态村”,洋坑村交出了一张乡村振兴的“高分答卷”。2020年,福建省首个乡村振兴“生态小院”落户洋坑村,成为游客体验茶文化、农耕文化的好去处;2020年12月,洋坑村入选福建省第一批“高级版绿盈乡村”。
有了好生态,产业发展便更有“底气”。洋坑村党支部书记陈小福介绍,近期,村里正下大力气重点推进洋坑村生态小院、茶香人家的建设;整合村民古宅,做大茶香人家、研学教育、非遗小院集群、民宿餐饮等项目,走上“村容美化、村财增收、村民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洋坑村“茶香人家” 郑育红 摄
泉州经济发展从乡村工业化起步,许多企业家、乡贤达人从农村出发,走向更广阔世界。当家乡需要,他们义无反顾反哺农村、造福乡邻。安海镇溪边村曾经基建落后,村民饱受房屋破旧、道路不通、缺少休闲活动场所等问题困扰。作为溪边村老村民,全国政协常委、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2016年以来累计捐赠1.25亿元,用来支持贫困村溪边新农村建设。有了资金支持,村里不仅完成了旧房成片改造、村居环境整治等项目,还组建了集体性质的经济社,发展农耕休闲旅游、宝旺金属等项目。
安海镇溪边村溪边公园 郑育红 摄
安海镇溪边村 郑育红 摄
如今,在各级的合力推动下,溪边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拆除63栋旧建筑,规划建成45栋独栋住宅,高层安置小区也已开工。溪边生态公园、能琴公园成为网红打卡点,书藏楼文化艺术中心用于文化、民俗展示。“村道变宽了,居住条件变好了,在家门口就能逛公园、美术馆,欣赏名家大作,年底还能拿分红,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看着自家正在装修的红砖外墙别墅,返乡创业的溪边村民许友达难掩喜悦。
打造有温度的社区服务
在晋江梅岭街道的梅青社区,老有所乐、幼有所学,各种特色活动常年活跃在居民小区中。
在梅青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科学实验室”里,志愿者们正在辅导孩子们做科学小实验,孩子们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的样子,俨然是个小小科学家。“我们这里长期公益开放,社区内里的孩子三四点放学后,可以托管在这里。”梅青社区党委书记庄烜炜说。
梅青社区里的孩子们正在做科学小实验 郑育红 摄
据介绍,2019年梅青社区党支部牵头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机构,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站长,亲自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社区整合党建文化展示、区域党建、智慧养老、文明实践宣讲、图书阅览、舞蹈排练、代办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常态化开展文化娱乐、文艺演出、趣味运动会、关爱帮扶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和助残服务阳光行动等文明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梅青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郑育红 摄
梅青社区“幸福墙” 郑育红 摄
优质医疗托起百姓“健康梦”
走进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可以看到醒目的“急诊”单元直对大门,旁边可停直升机的地面停机坪,到达急救中心只需57秒;充满人文关怀的妇儿中心,不出楼就能实现门诊、急诊、手术、药方、检验检查、产前筛查等全流程一体式医疗……“晋江党委政府对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度重视,上海六院福建医院从签约到落地非常顺利,充分体现‘输出医院真心干、输入医院真配合、地方政府真支持’。” 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党委书记王建波说。
作为目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首家坐落于县域的医院,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样板项目。医院以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为战略目标,平移上海六院总部的品牌、管理和技术,现设有骨科张长青劳模名医工作室,运动医学科赵金忠、脊柱外科徐建广、康复医学科马燕红名医工作室,各项高难度业务相继开展,15项国内领先技术已落地,部分填补福建省技术空白。
据悉,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正式运营至今,门诊人次同比增长66.55%,住院人次同比增长22.88%,高难度手术台数同比增长45.95%,泉州市域外就诊人数同比增长近2倍,国内境外人员就诊人数同比增长近3倍,为许多患者带来就诊便利。
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 晋江市医院 供图
“晋江经验”的提出,让泉州走在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城市的路上。20年来,泉州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88.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6万人;累计新增中小学学位54.2万个、幼儿园学位26.5万个,新增医疗床位3.4万张、养老床位4.9万张。2021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5万元、2.6万元,比2002年增长481%、436%,实现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群众生活更加殷实。(郑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