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 绿草如织、果棚飘香、绿树环绕,6月的陕西省府谷县府谷镇柳林碛村和西山村(府谷县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一派生机盎然。
府谷镇柳林碛村和西山村的改变,得益于近年来府谷县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开展。当地通过“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模式,在400多天的时间里,改写了曾经“下一场雨,脱一层皮,发一回洪水满沟泥”的历史,有效拦截了黄河入沙量,提升了区域生态稳定性,筑牢了黄河沿岸的“绿色城墙”,并激发了乡村振兴潜能和活力。
立下军令状保证生态安全
府谷县位于陕西最北端,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入陕第一县,也是全国138个防治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年输沙量约为11148万吨。
历史原因造成的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的采砂排渣场问题,给本就生态脆弱、含沙量大的母亲河造成沉重负担,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沿黄生态安全。府谷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以2020年为基线,当时的府谷沿黄地区天桥段的废弃矿山现场一片凋敝,满目疮痍。为推动沿黄生态治理高质量开展,府谷县成立了工作专班,立下了军令状,要为保卫黄河生态,构建黄河生态安全绿色屏障,让绿色成为府谷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同年2月,府谷围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目标,开展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和数据摸排,在国家和省级自然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主动申报府谷县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对5处废弃采砂场、4处废弃采石场、3处排渣场、2处煤矿废弃井口及工业广场进行专项修复治理,总建设规模900亩。
然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消除废弃矿山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由黄变绿”的阶段性目标绝非易事。
为高标准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府谷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以消除安全隐患、修复受损土地、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重点,拿出绣花功夫,对分布在沟沟壑壑的渣土垃圾和危岩等污染物质进行及时清理,同步开展废弃采坑填埋、封堵、土地提质增效、田间道路改造、农田林网建立、植被重建等数十项修复治理工作,在完成生态修复的同时,有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底,府谷县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下足绣花功激活“沉睡资本”
为了使农民成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参与者、受益者、见证者,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闭环管理,府谷县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打出组合拳,将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与乡村振兴产业规划相结合,切实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项目实施后,当地村组更将本次治理作为推动集体经济壮大的有力抓手,因地制宜,调动农民参与种植、田间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种植信心和收益,使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有力推动当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据了解,府谷县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不仅直接带动了采摘园和林果区的“蔬果经济”,还为当地群众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采摘园可实现收益约80万元/年;经济林果区,预计可为村组带来不低于20万元/年收益。
随着府谷县府谷镇柳林碛村和西山村绿树固碳、土壤固碳潜力被不断激发,区域内的“双碳”贡献率也将实现倍增。如:草地植被恢复后每平米固碳量约为350克,600亩草地的固碳量可达到140吨左右,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修复从“绿起来”“富起来”到“稳起来”。
府谷“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不仅从根子上解决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为全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新样板,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