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长汀:多措并举 倾“汀”田野乡村振兴歌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10月30日 13:21:01
央视网 | 2023年10月30日 13:21:01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 十月金秋,风吹麦浪,小麦覆陇黄。眼下正是稻谷丰收季节,驻目远眺,闽西的乡村一片丰收景象。由媒体记者和自媒体代表组成的60多人的采访团先后走进龙岩市长汀县、连城县两地宣传报道,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绿色生态、大爱龙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合作社助推 丰收盈袋

“福建第一,亩产670公斤” 黄钰姣 摄

“福建第一,亩产670公斤”。来到长汀县融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映入眼帘的便是丰收粮仓模型下醒目的这一行字,而融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正是粮田“亩产670公斤”的助推器。

融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长汀县供销社领办,于2015年成立,致力于为各合作社、农场、种植大户、社员、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和土地托管服务。合作社通过提供现代装备、利用现代营销策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式,着力解决耕地抛荒撂荒的问题,让“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

“目前整个长汀县我大概流转6000亩地,深化服务64000亩。现在国家政策好,粮食由国家统一订购,多生产的粮食就归农民,今年我们就上交国家1000吨粮食。”融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傅木清介绍道。国家有保底,再由合作社统一耕作、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难题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集中精力做优做好擅长的生产环节。上下发力,种种措施,既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又降低种植成本,实现助产增收。

供销农场生产的大米 黄钰姣 摄

粮食产量提升、质量提高,2022年供销农场更是创下福建最高产——670公斤的记录。“现在我们合作社的大米出名了,各地米业公司都会前来订购。其中广州、福州的米业公司都会来固定地来我们这里订购。”傅木清说。

目前,合作社已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初加工、销售等收入1450多万元,纯利润达到240万元。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希望的田野上一片欢声笑语。

特色产业带路 地富人兴

距离长汀县城23公里的濯田镇寨头村,这里的甘蔗蓁蓁郁郁、长势喜人。作为一年产一季的植物,蔗农们一年忙到头,就等着收获时节采摘。十月丰收,望着挺拔粗壮的甘蔗,蔗农们采摘在田里,甜在心里。

濯田镇长势喜人的甘蔗地 黄钰姣 摄

从曾经号称长汀“西伯利亚”的边远山村,到如今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濯田镇通过引进优良甘蔗品种、完善甘蔗产业链等措施,打造集“种、产、销、研、吃、娱、学”为一体的“甜蜜”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甘蔗种植是濯田镇的传统农业产业,濯田镇上个世纪引进的甘蔗品种种性早已退化且锤度不高,同样的农业生产成本投入,单位面积产糖量少。为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濯田镇从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的福农41号、福农28号等早熟高糖甘蔗品种,新品种甘蔗(福农41号)平均亩产15000余斤,老品种甘蔗(桂糖19号)平均亩产11000余斤,亩产提高20%-30%。同时,濯田镇还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人员开展手把手帮扶教学。通过“软硬兼施”的举措,不仅使濯田镇甘蔗产值大大提升,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村民蓝玉玉正在田里忙着采摘甘蔗 黄钰姣 摄

“我们夫妻俩一起种植三十亩甘蔗地,一年纯收入大概二十多万。我们靠着种甘蔗,前年还住进了三层楼的新房子。”正在地里耕作的濯田镇永巫村村民蓝玉玉对记者说道。

为了完善甘蔗产业链,助农增收。濯田镇还通过成立“长汀县甜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改进红糖制作工艺、建立红糖文创研习中心等方式,挖掘红糖文化,开发文创产品,壮大红糖产业。红糖文创研习中心建成后预计带来营业、文创产品、旅游等3个方面收入,年产红糖及系列产品200吨,文创产品提升附加值也同步提升,预计实现年产值为1000万元。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挖掘传统的特色产业,然后做大做强。产业兴、生态美、留得住人,乡村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觉得长汀在这一块就做得特别好。”自媒体工作者汪孝林在参观了濯田镇红糖产业链之后颇有感触地说。

从合作社助推到传统的甘蔗产业带路,长汀多措并举,助农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红色革命老区、绿水青山中奏响了乡村振兴歌。(黄钰姣)

编辑:庄媛媛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