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 受访者供图
2024年开年,文旅很热。“尔滨”爆火之后,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出奇招“开门揽客”。春节假期,全国文旅市场开启“热辣滚烫”模式,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
今年全国两会,文旅行业依然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抓住机遇,让“爆红”变成“长红”?有哪些促进文旅行业发展的好建议?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
谈文旅热
“沉下心来做高品质内容供给”
文旅行业正在快速复苏,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放眼全国,四川文旅市场的表现很突出。春节假期,四川纳入统计的833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488.1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94%、37.24%。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共接待群众1039.46万人次,同比增长161.60%。另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信息显示,四川接待游客人数居全国第二,出游人数居全国第三。
“这几年,四川文旅实现了转型升级,做好产品的迭代发展,稳居全国文旅第一梯队。”宋秋说,四川文旅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三个抓手,产业发展、品牌营销和市场监管。春节期间,四川文旅市场规范有序、安全平稳,出现无旅游安全事故、无重大负面舆情、无重大游客投诉“三无”局面。
流量来了,如何真正接住“泼天富贵”?“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文旅爆红之后要想长红下去,得沉下心来做优质内容。”宋秋说,如今游客在文旅消费中,对审美水准、高品质需求表现得非常明显。“要让游客长期关注我们的产品、消费我们的产品,就得沉下心来坚持做高品质的内容供给,这条路是必须要坚持的。”
“当然,我们还需要做好营销。”宋秋表示,四川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大熊猫、三星堆、蜀道等都是声名远扬的IP。“我们已经具备优质的资源和产品,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朋友圈,进一步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和四川旅游吸引力。”
谈非遗
“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川剧变脸、蜀绣、川江号子、绵竹年画、泸州油纸伞……作为非遗大省,四川璀璨的非遗项目让人应接不暇。
“非遗是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中凝结的璀璨瑰宝,在传承传播中讲述着有温度接地气的中国故事。这两年,非遗方面的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在宋秋看来,非遗在传播中国形象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两会,宋秋带来了关于非遗方面的提案。她建议,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成都国际非遗节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一直在用润物无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据统计,八届非遗节累计开展各类活动3000余场,共有10000多个非遗项目参展,600余支表演队伍参演,135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4000余名代表和国内5万多名代表参加,并广泛开展覆盖全省的非遗社区实践活动,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树立可爱中国形象的重要节会。
为进一步提升非遗节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宋秋建议,强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形成其长期参与主办机制,共同培育品牌活动,落地重要活动,推动持续出台成果文件。加强与国际组织、友好城市合作,增强非遗节的国际参与性。
此外,建设非遗特色文旅产业合作平台,扩大国内外非遗合作项目路演、授权推介、非遗新产品和机会清单发布等的活动规模,“这样有助于这一有情感、有内容、有质量、有成果的文化节会逐步实现各国人士从喜爱到接受、崇尚的转变,并主动参与、主动消费。”
谈知识产权
“激发更大的创新创造热情”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宋秋在另一份提案中提出,用好知识产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她认为,知识产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市场环境中,通过产业化发展带来经济收益,经济效益又将激发更大的创新创造热情,并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这对文化强国至关重要。”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法律支持,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仅仅涉及公权对“非遗”的保护,还基本没有涉及私权保护问题;传统文化工作者对知识产权缺乏了解及运用;以知识产权转化利用为基础的文创产业链发展还不成熟。
“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非遗领域知识产权的研究。”宋秋认为,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中增加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要对非遗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形态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予以明确。
“还要提高文化保护传承人的认识和能力,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宋秋建议,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链,加快知识产权转化利用。国家应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布局,选择市场环境、产业基础好的地方,比如在成都高标准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园区建设中要注重上游内容创意开发、中游设计制作生产、下游营销推广管理产业链三大环节的协同发展,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链主企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柴枫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