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风全集》的出版,可以看作是王炳根对闽派文艺的悉心守护,对推进地方文化发展和繁荣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全集收入郭风生前发表的各种类型作品,编为12册,其中诗歌、散文、散文诗5册,童话、故事2册,文论、随笔4册,书信、日记1册。这是王炳根对郭风文学创作和心灵文字的发掘与整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郭风的创作历程,丰富了年谱的内容,加强了年谱的准确性。
立足闽地作家研究的出版项目
郭风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就开始发表作品,创作生涯长达60多年,其散文、散文诗、童话影响广泛。1941年,散文诗《桥》发表,首次署名“郭风”。1945年童话诗集《木偶戏》出版,新颖的内容和风格引起文坛极大关注。黎烈文称赞“给中国新诗开拓了一个新境界”。1959年散文诗集《叶笛集》出版后,郭风迎来了“叶笛诗人”的美誉。
《叶笛集》不但书写了故乡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习惯,还抒发了故乡人民对美好幸福新生活的礼赞。作品将朴素的民间情绪和热烈的爱国情怀相统一,再度显示了郭风对于自然的礼赞、对于党和人民的敬意以及对于散文精神的大胆追求。
20世纪80年代,郭风创作成果颇丰,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和散文诗集,代表作有《避雨的豹》《你是普通的花》《鲜花的早晨》《唱吧,山溪》《给爱花的人》等。这一时期,郭风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突围。他以审美的理念和文化的目光观察自然风物,体悟人生与社会的关系,触及现实人生的矛盾和困境,展现个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评价,由此构成了他对散文文化精神的一次有力掀动。
20世纪90年代,童话集《孙悟空在我们村里》《木偶人水手》以及《中国古代散文诗译注》等作品出版。郭风获国务院授予的首批“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耄耋之年的郭风还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日报》《福建晚报》《泉州晚报》开设专栏并发表文章。他用自己的思想、经验和智慧推进散文写作的发展,并大力帮助后辈作家们开拓散文写作空间。他的《关于儿童散文诗》《谈小品文》《关于散文选本》等文章再度让人意识到,郭风散文的思维方向和话语形式始终遵循中国散文传统,并且竭力去企及某种新的精神高度。
《郭风全集》不仅是文化遗产,还是宝贵的研究资料。首先,挖掘史料价值,进一步推动地方作家年谱的整理和保护。这有助于提升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的整理与建设水平,为地方文学史的研究提供大量可信的资料。其次,凸显学术价值,为进一步探索中国散文发展和作家创作风格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尤其是郭风的文论有力地推动了对中国散文美学表达的研究。再次,释放时代价值,进一步推动基层文学创作,繁荣地方文化发展。对于真的认识、对于善的追求、对于美的歌颂,是构成郭风作品的基本价值所在。这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的丰厚矿藏。
在补充和辨析中提升选编水平
王炳根在任冰心文学馆馆长时,曾提出要将冰心文学馆扩展为海峡作家文学馆,首批建立了包括蔡其矫、郭风在内的两岸10个作家的文库。郭风先生曾与他有约,百年之后,遗物均由冰心文学馆作家文库收藏、陈列。后来,郭风先生离世,王炳根整理和接收经过其家人允许的大量遗物,包括他的藏书、报刊、著作版本等,尤其是大量的始发报刊剪贴件、复印件。当时并未考虑全集之需,但这些资料却成全了今天的《郭风全集》。
郭风创作时间跨度太大,从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他发表在大小报刊的文章遍布世界各地,且多为短小的千字文,有时一篇作品在小的报刊发表后,在另一家大的报刊上又出现了,有的作品修改后会在不同地区的报刊发表。对这些资料的分类和整理,既给全集工作增加了“家底”,也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选编过程中,王炳根原计划编选8大册,没想到最后竟然编出12册,竟然超过了同样以短文见长的《冰心全集》(10册),这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
经王炳根统计,郭风出版的作品集与选集可达50多种,如果以集为基础进行整理,可能会简便一些。但问题是不同时期、不同出版社出版的郭风作品集,其中选编的作品交叉与重复的现象十分普遍。此外,郭风晚年的文论、随笔多超出散文、散文诗的数量,绝大部分并未入集,散见于各类大小报刊之中。这个看似简洁高效的办法,却也可能造成选编的混乱和遗漏。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全集资料的考察和研究,王炳根现在采取的办法是按体裁分类:散文、散文诗,包括少量的诗歌为一类;童话、故事,也就是儿童文学为一类;文论、随笔为一类,再就是书信与日记等。这其中又以发表、出版的时间先后为顺序,逐一编选。
此外,每册都配有彩色插页,用照片呈现郭风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可以说,按照体裁分类的《郭风全集》强调了创作的文体意识,释放其蕴藏的时代价值和人文精神,展呈作品的理论品格和历史贡献,推进了中国现当代作家文库建设。
培植文脉,涵养一地文风
很多人都知道郭风是散文大家,善于写自然、故乡和童趣。然而,只要我们展开讨论,对其进行追思,什么是郭风的“故园”情结?郭风为什么会树立为孩子写作的理想?为什么《叶笛集》会给郭风带来多方面的影响?郭风的文体意识与散文之道的关系是什么?经此一问,我们就陷入了不知所以和不确定的朦胧感中。可见,我们并不是很了解郭风和他的创作。因此,《郭风全集》不仅可以带领我们走近郭风,还能让我们倾听式地回到散文、散文诗和童话之中。
实际上,所有的资料价值都在呈现作家郭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他会终其一生地热爱自然题材,“郭风体”散文和散文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自由观,他的书信和日记究竟记录了什么。如果说郭风的贡献在于弘扬中国散文的本体精神,给当代散文写作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参照,那么王炳根的贡献则把其中的意象密度和思想密度集中呈现,借助尽可能多的资料展呈郭风整个人生。
20世纪90年代,王炳根受郭风之托就曾写有《郭风评传》。他特别考察了郭风童年经历与他性格气质形成的关系,尤其分析了莆田文化,包括人情风俗、人文环境等对郭风创作的影响。为了能更好地写作评传,80岁的郭风陪同40多岁的王炳根走访莆田的古宅、古巷、山地、平原,对他就读的学校和一些生活过的地方进行访问。在这期间,王炳根不断敲开莆田方言的外壳,与传主郭风越走越近。在传记写作中,作者与传主一同寻找与家乡根脉相通的时刻、语言、记忆和感受,这是很少见的,也是很独特而珍贵的。
可以说,《郭风全集》在《郭风评传》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思索和透彻的思考,更进一步实现了郭风的夙愿,更深层次地引发了郭风研究的契机。全集的出版是对郭风先生的深切纪念,更是对培植文脉、涵养一地文风作出的最基础、最本源、最质朴的付出和努力。这是增强地方文化影响力、传承地方文脉的重要工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高度。(作者:郑斯扬,系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