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对话时代人物,传播创新精神,致敬科学力量。
今年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第34个年头,1210平方公里的浦东热土见证了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国产无人车在此迈出了测试的第一步。今年,也是浦东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十周年。聚焦“以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浦东新区正再一次向前,在原有的科创基础上进一步布局未来产业,提升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
从阡陌纵横的郊野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区,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使浦东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上的重要枢纽。随着《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8年)》等若干政策的推出,浦东坚持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高地,同时,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浦东画卷也正在铺展。本期《绿色中国》对话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赵启正。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浦东以全国1/8000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1/80的国内生产总值,十五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浦东的开发,是一个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的过程。如今,通过浦东的开发,上海成为一座和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平起平坐,能与世界经济对话的大城市。1990年浦东提出开发的口号和决心时,不仅世界舆论不看好,国内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但作为参与者和亲历者,赵启正有着坚定而富有长远的眼光。他认为,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实际是改变背后的文化。
作为决策者,赵启正有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在最早规划时,他就把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做到了整个经济发展的规划中,而且非常坚定地去执行,才有了今天浦东这些让人自由呼吸的绿地,有了城市新的面貌。正是他具备的这种先行的理念,科学的决策,才成就了今天的浦东。
在当今绿色中国战略背景下,浦东开发开放的引领作用怎样体现?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我国的企业和媒体该如何平衡绿色低碳技术推广与当地文化差异的挑战,并获得当地政府与人民的支持?本期节目,听这位浦东的“初代建设者”介绍“一带一路”背景下绿色中国的浦东实践与企业出海。赵启正认为,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上海实践的一个步骤,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当前“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不仅需要硬实力,也要注重跨文化传播,向外拓展中国品牌的国际声量。
以下为精选节目对话实录:
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李策:从阡陌纵横的郊野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区,如今,浦东已成为上海GDP和税收“双高”之区,经济总量更超过万亿,堪比一座“万亿之城”。作为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您对浦东的巨变有何感想?
赵启正:上海市的浦东开发,实际上也是上海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步骤。因为黄浦江太宽,水太深,所以祖先没有能力修桥,留下了广阔的浦东,留给我们现代人去开发。在浦东开发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指导、推动。从十四大开始,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实现了农村的城市化、工业的现代化,也把上海的经济推向了国际化,是这样一个历史的进程。
李策: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浦东新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背景下被赋予的新的重大任务。就您的观察而言,浦东新区的“引领”体现在哪里?
赵启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浦东GDP原来占上海市的约6%,到现在三分天下有一分是浦东,这当中就体现了我们浦东开发的速度、质量是很高的。中国式现代化越往后越明显。因为在一开始我们难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到以后我们又创造了中国式的管理,中国科学技术的比例日新月异地增加,所以浦东的开发,是我们中国式现代化在上海实践的一个步骤,今后还将继续努力把它做好。
做好全球传播是企业“走出去”的关键
李策:从34年前的开发开放,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发展愿景更宏伟、责任更重大、使命更光荣。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绿色中国战略背景下,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速助力?
赵启正:中国式的现代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现代化。要考虑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标准,那么“走出去”之后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文化让外国人理解,能够和外国文化融合,这也是一个除经济问题以外的一种功夫。包括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传媒,如何对外表达中国文化和表达中国企业的文化,这也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中取得成就的基础之一。
李策:绿色是“一带一路”共建的底色,我们评价企业有ESG等很多减排低碳的评价标准。在您的观察里面,您认为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做得怎么样?
赵启正:“一带一路”中,中国的企业可以说是主力。这里国营企业是主力,民营企业也是主力之一。那么中国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是外国的整个社会。我们中国企业面对的不只是外国的合作企业,也要面对外国的政府、外国的议会、外国的投资的审查委员会、外国的媒体、外国工厂里的工会,乃至外国的社会组织。因此企业的公共外交任务是很重的,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总结、加强培训,特别是中小企业,要学会面对国际,面对外国政府、企业、公众的公共外交。
中国企业现在“走出去”、带出去的并不是落后的产能,而是注意到环保,注意到绿色的要求,所以带过去的都是先进的产品。那如何把这种先进产品让外国公众所接受,要有一个清楚的真实的表达,这样才能得到外国公众的广泛欢迎,这是“一带一路”当中需要的民意的基础。
贴合受众是主流媒体主导话语权的重要方式
李策: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蒙牛乳业要在新西兰建厂,它说“我是符合绿色标准的”,但是需要当地群众投票,所以它就要把自己这一套如何减排、防污染的体系做成小册子,挨家挨户发放,在人心的角度,进行“心”的沟通和联通,与群众进行了充分的人际传播后,才有可能在当地发展自己的工厂。它不只是喊口号,还要落到实处,您觉得我们媒体是不是在这些方面也要做一些改善?
赵启正:自媒体种类很多,水平不同,成就也不同。但是主流媒体,应当说在社会的舆论当中,要占主流地位,才符合主流媒体的称呼和尊严。那么在自媒体很发达的情况下,你如何能够争取更多的受众,就在于你的表达的平民化,你的表达能够用平民喜欢的语言,和他们的生活、知识面能够有密切的结合,你才能够表达得好。而公众是分层次的,年龄不同,甚至教育程度不同,他们接受的、有兴趣的问题不同。所以我们的主流媒体,我觉得应该有所侧重,面面俱到可能有困难,但是有些媒体应该注意到文化的高层次,有些应该注意到中层次,有些则要注意到老年人,有些要面对妇女。我想主流媒体之间要有一个协调,这可以慢慢地形成,而自媒体也会受主流媒体的正面的影响,而改善自身水平。我们并不是要求自媒体完全照抄主流媒体,而是应该吸收主流媒体的营养,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去表达。
跨文化传播是搭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桥梁
李策: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除了这些硬指标以外,我们还要关注一些软性成果和软实力。在这个方面,您认为未来还有哪些路要走?
赵启正:科技产业特别是新的科技产业,低碳的产业,绿色标准高的产业,这正是中国所需求的,也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所需求的,这都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进步。那么这样新的东西,被“一带一路”国家所接受,首先需要他们能够理解、承认我们中国的新标准和我们投资的质量。因此我还是要强调,我们企业“走出去”要善于表达,善于跨过文化的障碍,而让外国能够喜欢中国的企业,喜欢中国的企业标准,喜欢中国的文化,喜欢我们中国人民。
李策:“双碳”目标下,如何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决定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您觉得现在这些科技产业,或者说符合低碳标准的产业发展得怎么样?我们还要在哪些地方要加以改进呢?
赵启正: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让外国公众接受,这是一个细致的过程。我们的企业和外国当地人的生活有哪些联系,会达到什么样程度的联系,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善,这需要在当地做广泛地传播和广泛地解释。我们要直接面对外国公众,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外国媒体,他们的报纸、杂志,特别是他们的电视台,要能够回答他们的问题,要发表公开的演讲和回答记者的问题,让他们体会到我们说的事情是真实的、可靠的、合理的、科学的,让他们一百个放心,这样我们推动起来就容易了。也就是说,有了公众接受的基础。这个是一个很细致的功夫,也需要我们事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