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向海图强 高奏“蓝色乐章”

来源:福州日报 | 2024年06月15日 11:33:19
福州日报 | 2024年06月15日 11:33:19
原标题:“福州向上实力”系列报道之二 向海图强 高奏“蓝色乐章”
正在加载

满载货物的货轮从江阴港驶出。福州日报记者 林双伟摄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福州,因海而生、向海而兴。

放眼福州,海洋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与陆地相当,正积蓄着喷薄而出的蓝色能量;920公里长的海岸线,居全国省会城市之最,犹如一张充满力量的弓,蓄势而发。

2023年,福州市海洋生产总值3250亿元,居全国第三。经略海洋,福州如何持续开拓海上发展新空间?

向大海要能源

风从海上来。沿着蜿蜒的海岸线望去,蔚蓝海面上,一座座风电机组如一根根“定海神针”矗立其中。随着叶片徐徐转动,一股股绿色能源源源不断由福州输向千家万户。

设计研发、机组建造、叶片生产、出海发电……如今,一台海上风机从图纸到投用,从江阴港到兴化湾就可实现,而这背后,离不开促进海上风电集聚开发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

“目前,园区内入驻了金风科技、东方风电、中国水电四局、LM(艾尔姆)叶片等4家企业,均是国内乃至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关键企业,产业园已具备年产300万千瓦风机及主要零部件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的能力。”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2019年以来,福建三峡产业园相继下线我国自主研发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不断刷新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纪录,树立起全球风电装备新标杆,见证了我国海上风电重大装备国产化制造能力的持续提升与创新突破。

当海上风电赋能蓝色海洋,还会吹出什么不一样的浪花?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氢矿,发展氢能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选择。去年6月,东方电气集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联合开展的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获得成功,不仅破解了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性难题,更打开低成本绿氢生产的大门。

“这是全球首次实现海水无淡化制氢。我们结合海上风力发电技术,将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变成源源不断的氢能。”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泰生说。

福清核电5号、6号机组通过竣工验收,加快7号、8号机组前期工作;培育“渔光互补”光伏产业,14个项目入选省级试点集中式光伏电站……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核、风、光等多种清洁能源,临海能源产业欣欣向荣。

向深海要食物

仓廪实,看深海。

从浅蓝驶向深蓝过程中,“靠海吃海”的福州人开始创新科技耕海牧渔,建设海洋牧场,不断把大海变成“蓝色粮仓”。

  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海域仰卧着一座篮球场大小的钢构平台,这是继木头渔排、塑胶渔排之后,大黄鱼再度迎来的“新家”——“定海湾1号”现代化深海养殖平台。

  “平台水深17米,所在的深海水质更好、水流更急、活动空间更大。”平台负责人卢统辉说,与近岸养殖相比,大黄鱼肉质紧实、口感接近野生,零售价高出传统养殖的大黄鱼。

  传统渔业养殖,全凭经验和体力。而深远海养殖装备,不靠人工,靠的是智慧助力、数字赋能。

  卢统辉说,平台可自动翻转网箱,不仅便于清理,还可以自动监测海水PH值、盐度和含氧度,数以万计的优质深海大黄鱼,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养殖。

  如果从空中俯瞰这片海域,可以看到11座“钢铁森林”镶嵌于蔚蓝大海,不断向深海“掘金”。这些以工业化思维打造的“蓝色粮仓”,代表了当今世界养殖的先进水平,助力连江传统渔场转型升级。

  万顷碧波可耕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就强调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奋楫扬帆,规划先行。《福州市“十四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提纲挈领:福州将打造成践行大食物观的先行示范区,持续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工程,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到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

  品种如何培优?从传统的“四大家鱼”,到如今80多种主要养殖品种,福州的鲍鱼、海带等优高品种已成为全国单项冠军,越来越多的深海养殖品种攻关在即。

  渔业怎样增效?科技赋能下,全市深远海养殖平台投放、投产数居全国第一,养殖水体达514万多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1.4%;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来自世界各地的渔获纷纷从福州上岸。

  “海洋牧歌”也随之越唱越响。2023年,福州水产品产量307.5万吨,居全国第二;渔业产值691.85亿元,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突破360公斤,是全国人均水平的7倍,鱼虾等水产品早已成为福州人餐桌上的家常菜。

  向远海辟通道

  海洋是连接内外的“大通道”。

  来到“海上福州”建设的主场——福州港,航线繁忙进出,货物不断装卸,一派货丰船满的火热场景。这是福州向海图强、依港而兴的生动写照。福州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居全省沿海港口第一,2023年吞吐量比增10.1%、达3.3亿吨。

  这份“泼天流量”的背后,是福州坚持陆海统筹,久久为功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的不懈努力。

  向海,乘着“大船大港”的浪潮,凭风起舞。通过建设新泊位、开通新航线,福州港加速触达全球,进港大船吨位不断刷新。3888辆“福建造”汽车出海,创下江阴港区单航次汽车出口量新纪录;“两马”海上货运直航航线从闽江口内港区青州码头出发,闽台再添货运黄金通道;松下港区元洪作业区,一批批来自北太平洋的渔获从这里上岸,首批进口玉米入库,开启松下港区可直接进口粮食的新纪元……截至目前,江阴港区开通60多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截至2023年底,福州市域拥有生产性泊位112个,设计年通过能力1.63亿吨。

  向陆,高效畅达、公铁并进的陆海“高速路”辐射广阔腹地,为推动区域经济抱团发展、产业追“新”逐“质”源源不断注入动力。福州依托公铁集疏运体系,探索海铁联运、水水中转、中欧班列等新模式,越来越多的船东、货主选择福州港。2023年,江阴港区完成海铁联运6.4万标箱、比增35.5%;中欧班列运行22班次,货运总额4.2亿元。

  港口的“大进大出”,离不开现代化服务能力。福州港通过智能港口建设、提升口岸通关条件和接卸船作业能力,港口周转速度越来越快,“丝路海运”航线达11条,港口服务水平进入全国一流。江阴港区实行“一栋楼办公”,通关时间比福州关区平均用时快10.7个小时。

  向海图强,依港而兴,“大进大出”港口及配套能力,吸引化工新材料、海上风电、生物和新医药、冶金建材等战略性产业不断向沿海聚集,一个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临港而起。位于滨海地带的福州新区,以占福州市6.6%的土地,实现全市24%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港产城融合发展最具说服力的注脚。(记者 蓝瑜萍 颜澜萍 朱榕)

编辑:高肖幸子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