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城古村 情牵两岸

来源:福建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11:59:57
福建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11:59:5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走进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后溪村城内社,古朴清新的环境让人耳目一新。

城内社古称霞城,紧邻厦门火车北站,是全国文明村、福建省传统村落。每到周末,一拨一拨的游客来到这里,细细品味这个闽台文化浓厚的特色古村落。

适逢农历五月十三的城隍爷神诞活动之际,村里格外热闹。“城内霞城城隍庙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集美区政协文史顾问、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王坚峰介绍,村口的这座城隍庙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祖庙,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和农历十一月廿二(城隍爷祈安日),都会举办盛大庙会活动,共襄盛举。“即便是平常,也时有台胞香客赶来拜谒上香。”

“过去,祭拜巡游仪式从我们这边传到台湾,现在又通过交流传回来。”王坚峰说,“像眼前大家练习的抬轿子步法、阵头表演步法,就是台湾的师傅过来帮我们排练的。来来往往中,两岸同胞越走越亲。”

2019年5月,城内社成立霞城城隍文化保护中心,由村党委书记任中心主任,党员干部共同参与保护工作。随着城隍庙前美丽小广场改造,修缮后的霞城祖庙古色古香,曾经狭窄拥挤的村道更具包容性,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闽台同胞因为城隍庙而结缘,城隍庙成为两岸共有的民间信仰文化,增进了两岸民众亲情、友情。”后溪村党委副书记黄宇星说。

历史悠久的城内社,在近些年美丽蜕变中,越发显现出海纳百川的气质。“两岸情缘”不只体现在民俗交流上,还延续到城中村整治和社区治理中。

走在古村小道上,原有的透水砖已更换成青石板,平坦整洁的道路两边,社内的传统建筑“修旧如旧”,飞檐翘角、红砖石墙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墙体彩绘保存完好,展示着闽南人超群的智慧和审美情操。

黄宇星介绍说,村里登记在册的传统民居(庙宇除外)共42间,通过政府出资、社会捐赠、居民自筹等方式,已逐步完成修缮与保护,除一些用于居民自住外,部分闲置古厝被重新利用,或成为村民活动场所,或被改造成为展览馆。比如城内117号民居五落大厝,目前已被改造为茶文化博物馆。

大力度的惠台政策、快捷的两岸“小三通”、与台湾相似的风俗民情,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决心留“厦”。“美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负责人吴炳璋说,以文化为纽带,两岸青年携手让许多文创创意在城内社落地。在城内社的三四年里,吴炳璋和入驻城内社的台青团队在村里先后打造了复古的供销社、酒铺、药铺、黑猫树屋、婚庆体验馆、霞城电影院等。

“城内社的乡村旅游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两岸青年齐心协力用文创点缀村落。”黄宇星说,最近一段时间,厦门开展“引客下乡”活动,来社内参观、研学的团队数量持续增长。

两岸青年携手用新媒体方式,挖掘城内社的“乡音、乡礼、乡趣、乡厨、乡食”:镜头下的他们,跟着村里的阿嬷学做红龟粿;记录下这里的人文历史与传统民俗——霞城城隍庙、非遗传承项目五祖拳、宋江阵……城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让他们牵挂。

“阿嬷对我讲,往海的那边去,有座城隍庙,我的根在那里。清晨有犬吠,饭香飘千里……”这首由台湾青年创作的《城内之歌》从古村唱响,传向四方。(记者 田圆 通讯员 黄志敏)

编辑:黄钰姣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