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纽带牵两岸 凝聚乡村振兴力量

来源:厦门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10:17:36
厦门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10:17:36
原标题:文化纽带牵两岸 凝聚乡村振兴力量 集美区后溪镇城内社开展城隍庙民俗活动,让两岸同胞越走越亲
正在加载

位于城内社的两岸大学生乡建乡创实训实践基地。

锣鼓喧天,张灯结彩——这两天,位于集美区后溪镇城内社的霞城城隍庙分外热闹。6月18日正值农历五月十三,是一年一度的城隍爷“神诞日”,每年这个时候,霞城城隍庙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海峡两岸乡亲和游客纷至沓来。

两岸城隍庙“缘”是一家

城内社古称霞城,这里不仅是全国文明村、福建省传统村落,更是闽台交流的重要地标。资料记载,霞城城隍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道光元年(1821年),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庙城隍金身渡台,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庙,霞城城隍庙因此成为台湾诸多城隍庙的“祖庙”。

“台北的城隍庙为什么叫霞海城隍庙?就是为了纪念故乡的霞城城隍庙,古霞城有个城门叫‘临海门’,因此台北的城隍庙就各取一个字,叫作霞海城隍庙。”集美区政协文史顾问、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区霞城城隍文化保护中心成员王坚峰说 。据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分别是城隍爷的“神诞日”和城隍庙的“祈安日”,每逢这些重要节点,台湾分庙都会派人来到祖庙走访、交流。

“两岸恢复民间交往以后,祖庙跟台湾分庙的交流互动逐渐热络了起来,台湾的阵头表演、七星步等慢慢回传到大陆,反过来丰富了祖庙的城隍文化。” 王坚峰介绍。2022年,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会习俗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青创业“乡”约城内

在来来往往中,两岸同胞越走越亲。以共同的文化为纽带,许多台湾青年跨越海峡、慕名而来,在城内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在距离霞城城隍庙不远,台青王圣棻主理的餐厅“野行”就坐落于城内的古厝之中。这处古厝本是一处荒废多年的民居,在台青们的改造、重修之下,废弃的古厝变身为古朴又不失小清新的两岸融合料理和轻食餐厅,现在成了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店。

“这里的村民非常热情,经常用闽南话叫我们去泡茶、聊天,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还和邻居一起包粽子。”王圣棻说,他从小就很喜欢乡村的生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走到乡村,发现乡村的美。”

“阿嬷对我讲,往海的那边去,有座城隍庙,我的根在那里。清晨有犬吠,饭香飘千里……”同样扎根在城内的台青、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负责人吴炳璋和小伙伴们创作的《城内之歌》,唱出了两岸融合的心声。

“我来自台南,在乡村长大,来到厦门后,在城内认识了很多朋友,决定在这里扎根。”吴炳璋认为,围绕乡村振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开发两岸的城隍文化IP、活化利用当地的闽南古厝、开展两岸研学等。据介绍,目前已经有20多个台青的创业项目落户在城内,他们以城内社为实践基地,带领两岸青年走进乡村,开展文旅融合、空间改造等活动,进行投资创业。他们还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向两岸年轻人传播城内社的风俗、村史和美食。在吴炳璋看来,福建、厦门有很好的对台政策,“台青想要来这里创业,都可以找我们,我们基地就是一个大平台,可以为台青找资源、找项目。”

开门“乡”见,打开乡村振兴的大门,也打开两岸乡亲的“心门”。面向未来,吴炳璋也有更大的愿景。“我们想通过这个基地,探索两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和品牌,把城内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点,让大家可学、可看、可复制。” 他说。(记者 应洁)

编辑:蓝楚灵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