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这一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体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之一。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广大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由中共西安市委网信办主办、央视网陕西频道承办的2024年西安市“网络中国节”“节气里的大美西安”系列主题活动分别推出芒种、端午、夏至等系列文化类科普文章,一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时代文明新风。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六月二十一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至。
清陈希龄《恪遵宪度抄本》中解释了“夏至”一词的由来:“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阳光以最热烈的方式洒向大地,万物繁盛至极。
中国古代将夏至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如《礼记·月令》:“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说,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作为一种喜阴的药草,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开始长出来。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唐诗云:“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描述的便是在夏至时节对自然更叠,四时交替、阳极阴生的感悟。
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因此,夏至后气温将继续升高,并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伏天。
实际上进入6月中旬以后,西安就已经陆续迎来高温天气。比如6月13日西安及周边县区日最高气温升至38至40℃,部分区域达41℃以上,接近历史极值。烈日之下行人步履匆匆,放眼望去尽是遮阳伞、遮阳帽、防晒衣。在空调冷风的“召唤”下,不少市民走进商场大厅或地铁站驻足纳凉。
而在千年以前的长安城里,诗人王维在盛夏时节寄居在长安客店中,则是用饮茶、摇扇等办法御暑,并写下“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空摇白团其谛苦,欲向缥囊还归旅”的感叹,看来御暑的效果并不佳。
然而唐时的夏至依然让人向往,因为一直到清代以前,夏至都是“法定节假日”,百官可以放假休息以避夏日酷暑。物质生活的富足让唐人可以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宴游集会活动愈发频繁,特别是在都城长安,消遣游乐之风盛行。
在古代,夏至和冬至一样,是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遂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习俗。民间在这天也有祭神祀祖的习俗。
老人们在夏至期间常说“吃两样,忌三事”,祈福消灾保平安。先说夏至节“忌三事”:指忌坐木头、避免湿气(湿邪)入侵;忌早睡晚起,要顺应阴阳的盛衰变化;忌睡觉时长时间用扇类送风,避免人的阳气受损体温失衡。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人尊崇自然、顺应时序的思想和期盼健康、注重养生的朴素心愿。
“吃两样”主要说的是吃面条和水煮鸡蛋。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民谚也说“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吃面有一种“尝新”的意思,夏至时节新麦已经上市,寓意丰收。
吃“夏至蛋”的习俗则是因为,夏至后气温越来越高,人容易食欲不振而消瘦,鸡蛋因为有优质蛋白质,可以起到提前“进补”的作用,有助于补充体力或者恢复活力。有句老话叫“夏至吃蛋,不疰(音zhu,四声)夏”,说的就是夏至吃了鸡蛋可以避免暑气侵袭,可以预防疰夏(中暑)。
在民间也有吃饺子的习俗。在关中一些地方,有老人把夏至叫作“恶日”,传说这天易惹邪生病,如果正午太阳照床头、墙界或门首时,眼前有影子斜长晃来晃去,则被认为不祥,称为“撞黑”。人们会在当天用活鱼放血(俗称血祭)消灾避难,之后要吃一顿饺子,也是这一节气的饮食民俗观念。
时至今日,西安作为碳水之都,饺子和其他各种面食早已为游客所熟知,外地朋友来旅游不妨尝试另外一种相对小众的当地消暑面食:浆水面。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盛夏时节,在西安地区尤为流行,是非常适宜夏季食用的酸汤面。清末时,有一首诗曾这样写道:“消暑凭浆水,炎消胃自和。面长咀嚼耐,芹美品评多。溅赤酸含透,沁心冻不呵。加餐终日饱,味比秀才何?”
这一时节也刚好迎来荷花盛开。从莲湖公园到曲江南湖,再到秦岭山下的王莽乡村,西安各处的荷塘里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时,在广袤的乡间地头上,这个时候夏收已经来到尾声,“夏至端午后,农家有酒又吃肉”,但依然“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关中大地骄阳似火,从城市到乡间,从稻花香里到浓荫深处,蝉鸣与蛙声交响一片,生命正舒展出最美好的样子。
因此,尽管从立夏到夏至,夏天就此走完了一半,但这一日依然是一年中最特别的一天。阴阳消长,时序更迭,永不停歇的光阴,把时日在这一天拉满拉长。
夏至日,祈愿每一个人都能把握当下,永远心怀热忱,永远蓬勃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