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业求质寻变

来源:福建日报 | 2024年06月23日 11:18:44
福建日报 | 2024年06月23日 11:18:44
原标题:近年来,我省在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不少有益探索。如今,又以“一乡一策”机制为抓手,不断激活产业新动能 福建建筑业求质寻变
正在加载

全省首台“住宅造楼机”

2024年4月,福建省住建厅下发红头文件,支持福清市、福州鼓楼区、厦门湖里区、惠安县等12个县(市、区)围绕建筑业开展“一乡一策”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一乡一策”机制)。

眼下,进入转型关键期的建筑业,如何激活新动能?“一乡一策”机制围绕“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壮大建筑业经济体量”“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等,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记者走访了泉州、龙岩等地,发现福建省在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方面也有不少有益的探索。去年,福建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建筑业总产值增长4.8%。

锚定智能建造

6月15日,泉州鲤城区,一幢穿着“蓝色铠甲”的住宅楼正加紧施工。“铠甲”环着大楼一圈,圈内是一个封闭的作业空间。

这是中建三局在自主研发的超高层建造利器“空中造楼机”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研发的一款新型轻量化“造楼机”。“该装备由钢平台、支撑动力、挂架、模板、辅助作业和安全防护等六大系统组成,具有施工效率高、承载力大、多级防坠、结构轻巧等特点。”一旁,中建三局城建满堂里项目经理温国伟说道。

该装备看似是个“大家伙”,却“身轻如燕”,整体爬升一个结构层(约3米)仅需1~1.5小时;集成设置管线喷淋、伸缩雨棚、液压布料机等,有效防晒防雨、降尘降噪,为全天候作业创造条件,“安全感”拉满。“借助它可实现‘四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对比传统爬模施工,造楼机有效助力工效提升30%,每造一层楼可节约2~3天。”温国伟说。

去年,《关于加快推进福建省智能建造发展的工作方案》出台,提出“系统代脑、机器代工、工厂代现场”的智能建造新发展模式,推广设计、生产、施工、运维4个阶段13个智能建造应用场景的51项关键技术。

“一乡一策”机制也明确要加速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低碳发展,催生具有建筑行业特点的新质生产力。

在上杭县工业园区联泰建设生产车间里,切割、组装、焊接、抛光、喷漆……一系列环节全部在智能化控制的“一条龙”流水线上完成。完成的预制化构件将运输到全省各地的施工现场进行拼装。“建筑工业化让建造从工地走进工厂、从建造向智造转型。”福建省联泰建设公司总经理黄龙坤说。

“系统化和数字化是行业新引擎,将会对整个建筑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上杭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军向记者解读了该县“一乡一策”机制,举例道,“我们支持恒富建设研发‘鲁班智慧云系统’,促进建筑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鼓励联泰建设、同源建设、友联绿建从‘建造’到‘制造’,向智能装配式钢结构转型升级等。”

无独有偶。纵观全省,“一乡一策”机制正加速建筑业向绿色智能转型:永泰县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建造省级试点,大力实施装配式装修、装配式市政和装配式临建“永临结合”,并推动永泰县绿色建筑产业园发展,支持园区绿色建筑产业链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厦门市思明区全力支持推进智能建造试点项目、BIM试点项目、智慧工地、智能建造试点产业基地等工作……

培育发展沃土

6月18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项目作业现场,塔吊吊臂上下起落,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正有序施工。“目前,项目T2航站楼主体混凝土结构已提前40天正式封顶。项目建成后,长乐国际机场将进入‘双跑道、双航站楼’时代。”项目负责单位——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企业策划与管理部、品牌发展部总经理苏一峰说。

落地于厦门市湖里区的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的东南区域总部,业务覆盖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海南、湖北、湖南等区域。它创造了福建建筑业的多项历史,先后承建了厦门市第一个海外鲁班奖项目、福建省首个鲁班奖项目、福建省首个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等。

“企业与地方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苏一峰说,厦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沃土,如:出台《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为项目办理施工许可证时,允许履约保函、支付保函、工伤意外险、施工方案等手续后置,大大减缓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为公司引进的人才提供了住房保障、为外地企业迁入提供专项资金奖励。

“一乡一策”机制出台前,福建已陆续出台《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促进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条措施》等政策,支持建筑业强县(区)发展,在资质审批、人员培训、项目申报等五方面予以支持;落实保函替代现金缴纳保证金制度,试行差异化缴纳保证金,搭建企业帮扶互助平台等。

“根据《厦门市建设局关于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通知》,我们将施工总承包序列三级资质、专业承包序列三级资质及模板脚手架专业承包资质、施工劳务资质等共30项审批权限下放各区建设主管部门。以湖里区为例,每年可让300~500名报考安全员证等证件的人员受益。”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建筑业处工作人员说。

落户上杭县短短一年,中海建设及其控股公司承接项目合同额就超过50亿元。放眼福建,中海建设及其子公司已全面布局房建工程、市政工程、环保工程、新能源工程、园林景观、道路桥梁、土地整理等施工领域,还在产业投资、乡村振兴、城市运营等方面加大布局。

“上杭县拥有良好的建筑产业基础,公司将立足老区,放眼全国,积极拓展工程施工这块基础业务,还将融入筹划、建设、运营等项目全周期开发模式,更好地助力城乡建设发展。”中海海洋建设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德忠说。

近年来,福建着力扶持建筑业县域经济发展,落实龙头企业实施方案,鼓励龙头骨干企业晋升资质。目前,福建省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共42家,遍布福州、厦门、泉州等7个市,其中,民营企业共28家、国有企业共14家。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各地通过“一乡一策”机制,对高端人才引进、落实人才保障、加大人才培育等方面提出相关措施,进一步促进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苏一峰正是2019年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的海归人才。从最初的基层项目现场工程师起步,他历经多个不同层级不同业务线条的岗位,苏一峰将业务团队由最初几个人的小组,逐渐培养成专业的业务团队,先后探索出“票据+金融”、易货贸易等多种适用公司发展的新业务模式。

得益于此,更多建筑类龙头企业的优势得到凸显,更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也提高了本地建筑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副教授黄蕾认为,要继续将先进的数字技术与施工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进一步完善建筑产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重点围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设置新的职业工种,引导和鼓励中职、高职毕业生从事建筑一线工作。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认为,在推动建筑行业“智能建造”迭代升级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出标准、出规划、出政策,推动建筑业在转型发展的新赛道上塑造新优势新动能。同时,龙头企业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继续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夯实建筑业发展行稳致远的基石。

编辑:陈少婷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