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博,探索一盏一世界

来源:福建日报 | 2024年07月01日 10:45:18
福建日报 | 2024年07月01日 10:45:1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展览采用了众多互动手段普及建盏文化。李思敏 摄

参展匠人廖成义烧制的“描银孔雀盏”(主办方供图)

台湾建盏匠人杨钦能烧制的金沙盏(主办方供图)

参展匠人张震涛烧制的“宣和之觚”(主办方供图)

6月27日,“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正值暑假开端,一批批国内外游客走进展馆,看古代文物,观现代作品,感建盏文化,沉浸式地体验、感受建窑建盏的魅力。

走进国博,小盏里的星辰大海

展馆入口附近的互动屏上,布满了数字化建盏,用手轻轻一点,建盏便会生成一张张图片,手指拉伸、拖动,便能欣赏不同的斑纹。“我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看到过天目盏,看过建窑建盏文化展后才知道,原来天目盏就是我们国家的建盏。”来自黑龙江的观众蔡阿姨一边点开一只曜变盏,一边说道。

兔毫纤细柔长,曜变光彩夺目,乌金黑亮华丽,油滴状如夜空……经显微技术放大后,38位匠人的建盏里隐藏的“日月星辰”“大千世界”,将建盏釉面的线条之美、纹路之美、色彩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微观视角下建盏的美,在展馆内通过投影、屏幕、互动屏、展板、地板装饰等形式,为观众打造出一个绚烂的世界。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建盏与众不同的魅力。据介绍,建盏虽以黑为贵,但却不是千篇一律的黑,而是在黑中富于变化,蕴藏着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的纹样。

“日月星河、山水雁南天、若雪……建盏的名字都很好听啊,不过为啥起这名呢?”观展过程中,北京观众裴慧艺发出疑问。很快,她在墙上的展板找到了答案:“我知道了,这是用显微镜看建盏能看到的图案!”她欣喜地与同伴分享。

在展馆内的“星河流转”单元,有一个小展厅,展厅内的曲面屏不停地变换着釉面图案,时而是湛蓝银河流转,时而是鸾凤挥翅高飞,时而见花朵缓缓绽放。许多观众走近屏幕,拍下一张张颇有艺术感的照片。

建盏首次走进国博,匠人感慨颇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站在他的鹧鸪盏“众星捧月”前,久久凝望:“时隔22年,我的盏又来到了国博。”2002年,经陶瓷研究学者推荐,孙建兴的“仿宋建窑油滴天目盏”“仿宋建窑兔毫天目盏”被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誉并非一蹴而就。孙建兴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他刚开始制盏时,建阳的烧盏匠人屈指可数,如今,建盏从业人员已有6万人。

古今对话,匠人们的守正创新

建窑建盏自元代衰落以致停烧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尘封了600余年。1979年,由中央工艺美院、省科委、省轻工所、建阳瓷厂等联合组成的攻关小组,开始仿古建盏实验,终于在1981年研制出仿宋兔毫盏。苏醒的技艺凝聚着数千匠人的心血,守正是生存的底色,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持续的创新,是建盏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

匠人吴继兴和吴继旺两兄弟,生长于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的发源地——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他们接过父亲吴立祖的衣钵,成为“盏二代”,家中窑火不熄,油滴、兔毫、曜变等传统斑纹的建盏年年面世,创新也从未停止。“像这件‘五福临门’,就是在建盏上描银,成为一件文创作品。”吴继旺说,创新一定是在保留传统技艺基础上,延伸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作品上呈现出来。

古今对话,匠心相通。釉液在窑火中流淌,形成独特的斑纹,开窑的那一刻,匠人不知道结果,却往往能收获别样的惊喜。

现场,底部刻着“供御”的古建盏是“古韵悠长”单元的“人气王”,多位专家学者驻足观赏。“从历史的角度看,建窑建盏自唐代开窑到宋代达到一个高峰,其在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当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很高的地位。”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中说,这些传世之作、历史遗存,能够更清晰印证这种陶瓷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近距离观赏这些艺术珍品,可以提升文化自信,也为开创多元化的美好生活打开一扇窗。

展览中,“匠心独运”单元的展板简述了建阳匠人在复原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看着这些内容,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编审侯样祥颇为感慨。他说:“站在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福建建阳这些年的艰辛努力,不仅使建盏成功复烧,更为中国茶瓷文化的全面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北宋斗茶之风的兴起,给了黑瓷应有的历史地位。中国陶瓷到了宋代,不仅产生了五大名窑,更因为有了黑瓷建盏,而将茶陶文化推向历史巅峰。常言‘美食不如美器’,用在建盏上可谓是‘美茶不如美器’。显而易见,建盏已然成为人类实现‘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具。”

除了撇口、敛口、敞口和束口四种经典建盏器型,在“薪火相传”单元,还陈列有梅瓶、酒坛、奖杯等器型各异、釉色多样的当代建盏及建窑工艺品。流连于此,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黄宝庆赞叹连连,“当代建盏的器型、釉面继承了宋时风韵,但现在的建盏匠人在守正的基础上又做了创新,比如我们看到当代建盏的釉面是多元化的,这可以说是本次展览最大的特点”。

推陈出新,挖掘建盏文化潜力

一盏牵两岸,建盏,也是两岸交流的媒介。此次展览中,就有12件台湾陶艺家的作品。“两岸有共同的文化根源,两岸匠人的文化初衷都是一样的,只有社会安康,艺术文化才会蓬勃发展。”台湾建盏匠人杨钦能说,2017年,首届建窑建盏(建阳)文化博览会召开,杨钦能前往参会,在与建阳匠人交流过程中,他诞生了烧盏新想法。本来抱着“复原”的理念去烧盏,却在无意中烧出了创新的“金沙”斑纹,经5年尝试,烧制金沙盏的技艺于去年稳定下来,金沙盏便成了杨钦能的独门绝技。“建盏文化博大精深,哪怕经历了上千年,建盏还一直有新的样貌,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杨钦能说。

2023年8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授予建阳“中国建盏之都·建阳”称号。这块牌子,如今也在展馆内展示。“在国博举办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对推动建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定有积极作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越申表示。

近年来,南平着力挖掘建盏文化潜力,以技术革新、工艺创新驱动发展活力,以工匠精神打造“建窑建盏”品牌,引领建盏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当代建盏传承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种类繁多的釉面和器型,极大地丰富了建窑建盏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实现建盏生产规范化、标准化。2021年,“建阳建盏”获中国驰名商标;2022年,建阳建窑遗址入选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建阳建盏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建阳区入选“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截至今年5月,建阳区注册建盏企业和个体突破9500家,拥有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域建盏从业人员超6万人,年产值达70亿元。(通讯员 李思敏 记者 姚雨欣)

编辑:黄钰姣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