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激活 | 浙江的藏书与藏书文化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4-07-31 14:29:19
央视网 | 2024-07-31 14:29:19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 激活文化基因,探索浙江何为。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结合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将推出“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培育项目巡礼”系列推文,带领大家一同了解何以浙江,感受浙江璀璨夺目优秀传统文化。今天为大家带来:中华传统晒书之古籍藏书文化项目续篇——浙江的藏书与藏书文化。

琴剑飘零皕宋空,八千卷散海源同。

峥嵘一阁留天壤,文献东南此大宗。

百轴琅琳书画丛,残碑断碣藓苔中。

烟云过眼增惆怅,一代风流数范公。

1978年浙江温州籍著名学者苏渊雷,从北方下放的地方返回南方,探亲途中参观天一阁,写下了上面这首诗。

在中国藏书的事业里,江浙两地占有重要地位,有言道“江浙图书半天下”。据吴晗《两浙藏书家史略》初步统计,自晋至清末,仅以私人藏书家计,就有359人,藏书楼有名可考的就达180处之多。浙江地区在魏晋时期出现私人藏书家,代表人物是范平和褚陶。

天一阁·月湖景区

天一阁·月湖景区

两浙藏书首起源于范平。范平(约公元215—284年),字子安,三国时吴郡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官至临海太守。《晋书·儒林传》载:“平研穷典坟,遍该百氏。”其三个儿子也都“以文学知名”。

范平的孙子范蔚,“关内侯,好学,有书七千馀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馀人,蔚并以衣食资给之”。私人藏书家藏书公开供人阅读,并且提供衣食,已经首开图书公共阅读之先河。后来清末绍兴藏书家徐树兰建古越藏书楼,作为公共阅读处,可谓是后先辉映,也成为浙江藏书家不私秘藏、公开共读的优秀品质。宋陈颐道《怀范子安》诗有“七录芸香新秘阁,百年黄叶旧江村”句,即赞范氏藏书为当时可与皇室秘阁相媲美的,且能子孙世守,先后继承。

与范氏同时稍后的杭州藏书家有褚陶,字季雅,历史记载说他“以坟典自娱”,宋陈颐道《怀褚季雅先生》诗里说到:“西京典籍同刘向,南国藏书匹范平。”可知其曾校书中秘,藏书甚富。褚季雅的校书中秘,也为后世浙江藏书家标出一种品质:私家藏书在一定的时期会对国家藏书产生补充的作用,尤其是私人藏书家利用自己的藏书参与国家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对于丰富国家典藏和学术进步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浙江私家藏书兴起。1127 年,靖康丧乱,康王南渡,杭州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私家藏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确立了全国私家藏书的中心地位。此后数百年间,名家名楼辈出,作为全国藏书中心的地位愈趋巩固。浙江历代藏书家,据浙江图书馆原古籍部主任何槐昌先生编《浙江藏书家传略》,著录八百七十多家,据整理者言,仍有阙遗,保守估计历代浙江藏书家当超过千余家。

浙江藏书——文化特征

通过史籍文献的梳理,浙江藏书家在私家藏书为主要形式、名家藏书克家族递藏等主要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校经注史促学术创新、藏书刻书以嘉惠学林、乡邦文献乃情系桑梓、化私为公得与时偕行。

浙江藏书注重家族递藏。浙江的藏书家主要以私家藏书为主,十分注重家族传承,往往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予以维系,正如吴晗说的“藏书积世,便为美谈”。如范钦天一阁,其能魏然屹立在浙东400余年,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是有其原因的。

黄宗羲曾在《天一阁藏书记》里说,“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究其原因,在于范钦立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范氏后人禁止把藏书带下阁楼,如果不是各房子孙都到齐,不能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的,惩罚他不能参与祭祖3次,擅自把书借出去的,罚不能参与祭祖3次;如果把书卖出去的,用于不能祭祀祖宗,管理得非常严格。

宁波天一阁博物院

宁波天一阁博物院

浙江藏书注重校经注史。浙江藏书家在丰富的藏书实践基础上,开展有关藏书文化的研究,产生了不少经典之作。南宋陈振孙利用家藏并参考当时官修目录和私家藏书目录,花了20年撰成的《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第一部以“解题”为书名的目录,共著录图书 51180 卷,是目录史上的巨著,每部书都在书名之下,记载篇帙、作者、版本等信息,并评论其得失。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该书“宋末已为世所重”,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古书不传于今者,得借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借是以辨其真伪,校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黄宗羲的学生万斯同,在遍寻有明一代的家族藏书基础上,主持编撰了《明史》,历代史学家对《明史》评价颇高,认为是历代官修断代史中最好的一部,万斯同居功至伟。

明代祁承㸁从藏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关图书采购、典藏、分类、编目、阅读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其所著《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藏书目》《庚申整书小记》《庚申整书略例四则》等都是图书馆史上的名篇,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祁承㸁提出的“购书三法”“鉴书五审”颇具真知灼见,是中国古代藏书史上绝无仅有之作;他还提出了图书分编上的“通”“互”原则,清代章学诚继承了他的理论并加以发展,确立了著名的“互著法”“别裁法”。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浙江藏书注重共读育人。浙江藏书家大多为知名文化学者,十分注重后进学子的选育培养,正如胡道静评价嘉业藏书楼所谓“传先哲之精韵,启后学之困蒙”。黄宗羲青年时期,据全祖望的描述,先是读尽自家的藏书,不足的时候,就从同为乡里的钮氏世学楼、祁氏淡生堂、吴中钱氏(钱谦益)的绛云楼等去抄书,最终在天一阁、世学楼等之后建起了著名的“钞书社”。

黄宗羲藏书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当以书明心,勿玩物丧志也”,说的是藏书是为了提高学识,而不是为了把书作为古董,玩物丧志。全祖望、万斯同、鲁迅等都有从天一阁、天赐阁、云在楼、嘉业藏书楼等的抄书学习的经历。鲁迅先生说,“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因为他传授给我很多知识”。

浙江藏书注重乡邦文献的保存整理。众多藏书家的乡土意识非常强烈,深深的乡土情结,使他们特别着意于地方文献的收集与保管,在经过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之后,今天我们仍能读到许多浙江先人们的著述,并从中体会到浙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不能不归功于浙江历代藏书家与有关的藏书机构。

曹溶的《流通古书约》系清代藏书理论专论。他所谓的“流通”是指藏书家之间的互借传抄或刻印交换,他从无数历史的沉痛教训中总结了古籍散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藏书家的秘惜珍藏,不少书落入这种命运后,便会成为孤本,一旦遭遇意外,往往不能保全。因此,他主张、提倡藏书家之间的相互传抄或刻印交换,这样,既能丰富各自的藏书,又有利于古籍的保存流传。在当时,这样的见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浙江藏书化私为公与时偕行。浙江的藏书家,大多嗜书如命,但也不会将藏书视为一己私物,而是认为自己只是替社会在保管好书籍,正如嘉业藏书楼刘承干说的“余之为是楼,非途藏之,又将谋所以永其传,吾刘氏子孙其世守勿替乎”。

杭州丁丙兄弟,费劲心力,搜罗收集太平天国时期散失的《四库全书》8689册,在1881年重新修建文澜阁,并将《四库全书》回藏,并花费巨资补钞古籍,将文澜阁所藏大体恢复原貌。即使自己家族眼下遇到困境,也会努力为藏书找一个值得托付之人,后来丁氏后人经商失败,亏空巨大,将家藏藏书以半卖半售的形式卖给了今天的南京图书馆。

玉海楼孙诒让的后人将其藏书分批捐献给了温州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刘承幹嘉业堂的藏书捐赠给了浙江图书馆,天一阁转为公办博物馆,文澜阁历经战火,辗转万里,由浙大学子护书归来,拨交浙江图书馆收藏,现在又影印出版,继续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作用,都有浙江藏书家化私为公的善举在支撑。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古籍阅览区

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古籍阅览区

浙江藏书家的历史贡献

保存传播古代文献,为后人储备了“知识宝库”。元、明、清各代,浙江始终名列全国出版业的重点地区。一代又一代的藏书家通过整理藏书、刊印藏书,使罕见之籍化身千百,流布社会,为保存、传播祖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现在所见的唐诗,以《全唐诗》搜罗最全,其中浙江藏书家陈起与胡震亨贡献甚大,陈起花费巨资大规模刊印唐诗,胡震亨编著了《唐音统鉴》,成为清代《全唐诗》的底稿。王国维曾经评价,今日所传明刊的唐人专集、总集,大抵都出自于陈起的藏书。唐诗能够流传至今,陈起刊刻之功劳最多。

明代的浙江长兴藏书家臧懋循以个人之力编撰了《元曲选》,保存了元代杂剧100余种,约占现存元杂剧的2/3以上。浙江的藏书家洪楩刊印了著名的《清平山堂话本》,深刻影响了明清小说。又如如南宋岳珂、陈思、陈世隆,明范钦、项笃寿、茅坤、沈节甫、胡应麟、高承埏,清鲍廷博、蒋光煦、蒋光焴、陆心源、丁丙、孙诒让乃至民国时期的刘承幹、张钧衡、姚觐元等在出版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至于张元济,就更不必说了。

慨然出借以养人才,为后代准备了“人才摇篮”。尽管浙江的藏书历史,有像天一阁这样封闭式的藏书楼,但更多是开放式的,不把藏书视为古董,而是尽可能使其发挥作用,刊刻行世,或者将私书为公书,慨然出借,甚至开馆给读者借阅,这种开放式的藏书楼实际上成为人才培养的大摇篮。

浙江藏书家的鼻祖范蔚,“有书7000余卷,远近来读者常百余人,蔚为办衣食”。余姚五桂藏书楼黄澄量,明确说“或海内好事者愿窥秘册者,听偕登鄢”,清朝时期徐树兰(古越藏书楼)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徐树兰建设古越藏书楼,其初心就是为了培养人才,面向公众提供阅览,蔡元培等人都在这里学习过,绍兴近代人才辈出,或许与古越藏书楼也有一定关系。

深厚馆藏促学术研究,助浙地形成了“浙东学派”。蔡尚思先生在《中国文化史要论》中说:“进研究所不如进大图书馆”“没有明末这批私人大图书馆,清初黄宗羲等人能博览群书、广搜史料吗。”正如全祖望说,黄宗羲“于书无所不窥者,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淡生堂……穷年搜讨”。

万斯赴京参与修撰《明史稿》,随着携带私人藏书10万余卷备查,章学诚因为编读大量藏书以通古达今,最终写成了《文史通义》。浙东学派的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人,取得巨大成就,也得益于浙江厚重的藏书文化。

 

浙江的藏书家,无论其本业是为官、做学抑或经商,始终传承着嗜书如命的文化基因,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相同的表达。闻名、无名的私人藏书家、护书英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接力前行,默默守护着祖先的典籍。

正如顾志兴先生在《浙江藏书家藏书楼》中所述,藏书家为守护典籍作出了平凡中的伟大贡献,应该要为他们写传记、作专史,让藏书家走进大众的视野,让藏书文化在游客的口耳相传中广泛传播。

 

编辑:于博学 责任编辑:张晓琳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阅读:文化基因激活 | 浙江的藏书与藏书文化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