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在官埔油扇扇面画上花草图案,题写雅言佳句。
林少殊将裱好棉纸的扇子放在门前晾晒,竹竿上层层叠叠的纸扇随风摇晃,别有一番景致。
棉线绷扇骨是细腻活,打好每根绳结,使扇骨均匀整齐。
扇骨做好后,用吸水性和韧性较好的棉纸对扇面、扇底进行裱褙。
油扇呈圆弧形,靠着老师傅手工绞剪成型。
不大的老屋厅堂,几个人分工合作,完成油扇制作的全部工序。
在福安今年的“三月三”节俗活动中,油扇装点着小城的街头,其所承载的文化及艺术之美,带来珍贵的回忆和美好的联想。
林少殊将调制好的桐油倒出,准备进行油扇制作的最后一步。
上油是最后一道工序,在扇面上刷一层熟桐油,使其富有光泽、坚韧而耐用。
晾晒好的油扇,发出柔柔的油光,洁净而透亮。
酷暑时节艳阳高照,在福安的街头常能见到老人拿着一柄官埔油扇,遮挡烈日,摇动一纸清风。
官埔油扇是福安传统手工艺一绝,相传盛行于明清时期,历经600多年历史,以其轻便耐用、风力强劲成为夏日良伴。福安市城北街道官埔村是官埔油扇唯一产地,手工制扇技艺在这里世代传承。
林少殊从小生活在官埔村的小弄堂里,是官埔油扇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这几年伴随着非遗文化热潮和国风兴起,他家的油扇在电商平台十分畅销,还吸引来日本和美国的订单。
官埔油扇制作大小工序有30多道,大致而言则可分为取料、做扇骨、裱褙、画扇画、上油晾干等5道工序。
在电风扇、空调普及之前,油扇是福安民众爱不释手的消暑纳凉必备用品。
“油扇的传统设计有着很好的人体工学原理。”林少殊说,“扇柄上方的扇面用毛竹做成30度弯曲的扇弧,风力比普通纸扇大两三倍。”
过去,官埔油扇是当地迎亲娶媳不可或缺的礼品,而且大中小各种规格都要齐全,寓意一家老小数代同堂、团圆和美,见证着两家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与美好的祝愿。
端午赛龙舟时,舵手们也不忘用画面艳丽的油扇装点自己的船只。水面上,每一艘搏浪飞舟上都有一道油扇搭建的亮丽风景。岸边,赶来观看赛龙舟的人们,手里少不了一把油扇遮阳。远处看去,人群中,花团锦簇的油扇高低起落,十分炫目。
2022年,“福安官埔油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来福安旅游,官埔油扇成为最热门的手信之一。林少殊和其他油扇艺人一道将“福”文化、动物、花鸟鱼虫等题材引入创作,同时针对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化服务。
“油扇不仅是夏季消暑纳凉的工具,越来越多的定制产品让它成为一种礼仪和文化的符号。”林少殊表示,“通过精致的传统工艺,让清风徐来的美好感受得到更好的传播。”(记者 王毅 通讯员 李郁 林耀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