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这一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体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之一。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广大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即日起,中共西安市委网信办主办、央视网陕西频道承办的2024年西安市“网络中国节”“节气里的大美西安”系列主题活动将分别推出芒种、端午、夏至等系列文化类科普文章,一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时代文明新风。
鹊驾成桥事有无,年年今夕会星娥。八月十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等,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唐代,鼎盛于宋元,丰富于明清。
《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可见在西周时代,七夕节就已经在最早的星宿崇拜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框架。
古农事历中记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也在人们的头顶上清晰可见。而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正好可见牛郎星。
《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至此,为这个爱情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其细节也才与如今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联系起来。
到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著名诗句,道尽帝妃深情。作为中国唐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区,华清宫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但有民俗学家认为,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赵魁夫认为,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因为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赵魁夫说,七夕节只应该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思。
我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各有不同。在当下,爱恋当中的人们会准备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给自己的另外一半,或者去吃一顿浪漫的晚餐,但在古代,七夕节的习俗则要丰富的多。
比如“穿针乞巧”。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云:“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女子于七夕望月穿针,所穿之针为七根。谁穿得又快又准,谁就能“得巧”。又如“投针验巧”。女子将白天和夜间所取之水混合,名曰“鸳鸯水”,过夜暴晒后水面生成薄膜,七夕之日将缝衣针浮于水面,若针影在水底投射出不同形状,便是“得巧”。又如“喜蛛应巧”。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云:“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七夕前日,女子们将蜘蛛置于盒内,第二天开盒,若蜘蛛结的网又大又漂亮,便是“得巧”。
唐代崔颢说“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唐代林杰说“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无论是祭拜、穿针还是投针、结喜珠,明目繁多的乞巧方式,体现出古时女子对心灵手巧的无限向往。
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发源于此地。此处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
据说古时昆明池因为水面辽阔,被认为是地上的银河,汉武帝便在开凿昆明池时,按天上银河两边左牵牛、右织女的布局,在昆明池东西两岸设置了牵牛与织女石像。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如今,每年农历正月十七牛郎织女结婚日、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日,当地群众都会举行大型祭祀石爷石婆活动,形成规模盛大庙会,目前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西安还有另外一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景区,就是西安城南大雁塔附近的曲江寒窑遗址公园。“苦守寒窑血泪干,望夫坡上春冬寒”,相传当年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等待丈夫薛平贵归来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这些美丽的传说传递的,正是中国人最为质朴和动人的爱情观:忠贞不渝的爱情,是恪守白头偕老的约定,不因考验而终止,不因磨难而消退,一诺千金到尽头。
今年“七夕”恰逢周六,据了解,七夕节当天西安市各区县婚姻登记处“不打烊”,加班为新人办理结婚登记并提供服务,为“爱情”加班。
另外,随着七夕的到来,“浪漫经济”也在持续升温。比如西安各大景区、花卉市场、商场、影院都推出了针对性的活动,一些餐厅也推出了“七夕限定”套餐,仪式感满满。
专家表示,七夕的商业活动要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关键在于内容的真诚朴挚,而非形式的铺张奢华,切忌把七夕节变成恋爱攀比、炫富秀恩爱的节日。因为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七夕节的内核里蕴含着无比厚重的文化遗存,除了爱情观,还有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
早在2008年6月,七夕节(乞巧节)就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听着老人讲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长大,男耕女织、勤劳持家的传统文化内涵一代又一代传承。在我们的民族基因里,爱情从来不关乎金钱与地位,而“你耕田来我织布”却恰恰是中国古人对爱情与家庭最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就像牛郎和织女那样,一耕、一织、一牛,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