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7月下旬,联合国教科文自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这也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同时也填补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
2017年9月和2018年6月,中外专家实地考察,认为其符合申遗条件。七年申遗之路,是一次完整的自然遗产保护历程。巴丹大漠铺开崭新画卷,再次吸引全球关注的眼光。
![](//p3.img.cctvpic.com/photoworkspace/contentimg/2024/08/09/2024080915323583336.png)
巴丹吉林沙漠是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主园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有关机构评为“中国十佳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介地—最美沙漠”“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遗产系列提名地总面积1617405.77公顷,提名地面积726291.41公顷,缓冲区面积891114.36公顷,需保护的主要内容是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最为集中的高大沙山、丘间湖泊等地貌景观。
从2017年启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再到2020年被确定为我国当年唯一申报项目,2021年推进相关立法工作,且在2023年完成IUCN国际专家的实地评估,最终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努力。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对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视,也展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自然遗产价值的认可。
![](//p3.img.cctvpic.com/photoworkspace/contentimg/2024/08/09/2024080915343016124.png)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完好地记录和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变动、气候变化、地貌演化乃至水文地质变化特征,是全球范围内研究沙漠发育和风沙地貌过程的代表性区域。此次申遗成功,既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胜利,也是科学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更是中国自然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