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②丨福建:乘“风”而上 海上风电领跑全球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8月11日 10:21:33
央视网 | 2024年08月11日 10:21:3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 乘坐渡船出海,驶向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半岛东南侧和牛头尾西北侧海域,远远望去一排排巨大风车矗立海上,迎着海风徐徐转动,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绿色能源画卷。

一排排巨大风车矗立海上 黄钰姣 摄

“在我国,福建是海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均风速超过9米每秒,海上风电年均可利用小时数达3500-4000小时。兴化湾的这片区域水深10米左右、地质条件稳定,不仅方便了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建设,而且有效降低了地震对风电设施的影响。”三峡集团福建公司集控运维中心专责蔡小路介绍。

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分两期建设,装机总容量357.4MW,共安装59台风机,11种机型,于2021年3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通过高效运营,始终紧跟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持续为当地社会贡献绿色清洁电能。自投产以来,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已累计发电超5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约157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383万吨。

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 黄钰姣 摄

“大家现在看到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塔筒、机舱、叶片等零部件都是我们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生产的。”蔡小路介绍。

为了更好发展产业链、打造集群优势,2015年6月,三峡集团与福建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紧扣建设“生态福建”“海上福建”,合力打造“央地合作”模式典范。2016年,三峡集团与福州市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建设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

据介绍,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是我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目前已引进2家主机厂、1家电机厂、1家叶片厂、1家结构件厂、1家控制系统厂,形成了风力发电机、风机结构件、风机总装、叶片生产等完整的全产业链生产格局,实现风电装备批量化生产,产能、产量、技术水平等均位居全国之首乃至世界前列,具备年产300万千瓦风机及主要零部件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等能力。

近年来,产业园不断刷新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新纪录,树立起了全球风电装备新标杆:2019年9月,我国自主研发的8兆瓦、10兆瓦机组相继下线,历史性地将我国海上风机容量提升至“两位数”时代;2022年2月,13兆瓦机组下线,创下当时亚洲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风电机组纪录;2023年11月,东方电气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在产业园下线,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2024年4月,东方电气18兆瓦半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在产业园下线并发运,产业园已成为我国海上风电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组组数据的诞生见证了我国海上风电重大装备国产化制造能力的持续提升与创新突破,也为绿色清洁能源的发展不断赋能。据了解,一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每转动一圈可发电34.2千瓦时,平均每年可输出超过66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能够满足3.6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电,相当于节约标煤约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4万吨。而2024年下线的18兆瓦半直驱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7200万度清洁电能,可节约标准煤超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9万吨,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成效。

“我们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就相继下线我国自主研发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现在‘领跑’世界,这也是通过我们产业园良性竞争来实现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雷说。

此外,产业园在规划设计时即融入低碳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风资源、良好的光资源,积极推进智能微网建设。屋顶光伏项目(8.2MW)已分别于2018年、2019年并网发电。两台大容量测试风机(15MW)2021年成功并网发电。2021年、2022年,产业园连续两年取得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工业园区。

“海上风电装备在陆上运输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而我们靠近深水港,这给我们提供一个便利的出运条件。”盛雷说。

据悉,产业园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而且出口至土耳其、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新名片。

“下一步,产业园将不断加大对海上风电装备技术研发的服务,让更新、更好、更大的海上风电装备在产业园生产下线,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出口基地,让我们的海上风电装备更好地‘走出去’。”盛雷表示。(黄钰姣)

编辑:庄媛媛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