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记者 王莉莉)立足县域治理“基本盘”,信访量下降78%……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这是山西朔州创新深耕调解“炕头言和”品牌取得的成绩。
解纷止争,人民调解作用大。近年来,山西朔州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炕头+地头”工作法,把矛盾调解在群众炕头,把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止矛盾于初发,息纷争于将起,探索出具有泥土气息的县域治理“调解通道”。
朔州山阴合盛堡乡位于桑干河畔,有“中国富硒小米之乡”的美誉。该乡镇紧邻县城,辖区内下设12个行政村。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合盛堡乡逐渐承担起经济开发区、城市化建设等任务,随着而来的农民利益诉求相应增多,矛盾纠纷凸显。
不久前,合盛堡乡北郭庄村两户村民因土地确权问题引发矛盾。为有效化解矛盾,乡干部先是邀请村里德望较高的老人出面进行调解。随后多次上门进行劝说,并约着双方一起来到地头,按照土地承包证现场丈量土地、现场讲解法规政策,最终均衡划定了争议地块。
从坐在两家的炕上解心结,一直到田间地头促和解。在“双头”工作法的化解下,双方终于达成和解。
“要化解好基层的纠纷和矛盾,我们乡村两级干部就要挽起裤脚、俯下身子,走进问题所在地。”在山阴合盛堡乡党委书记王建家看来,只有把纠纷问题的解决现场从办公室转移到田间地头,才能实事求是地直面问题,公道合理地解决问题。
类似这样的“小问题”“小事件”还有很多。
在合盛堡乡西双山村养殖户较多,全村约有上千只羊,羊群从村主街道经过,粪便污染严重。虽然定期打扫,但收效甚微。长期以来因牲畜在村主干道排便引发了不少邻里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村里专门新修了一条300米长的“羊道”,成功解决了群众的“刚需”问题。
“遇到这样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矛盾,不是一堵了之,而是想办法变堵为疏,修建羊道就是当地解决群众烦心事的一个例子。”此次采访团成员,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思博认为,调解是体现“枫桥经验”最为直接的方法,朔州政法系统在解决纠纷矛盾等问题,“双头”工作法,体现出解纠纷促和谐的智慧,展现出一幅连点成面、连面成群的民主法治全景图。
据悉,山西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的“炕头+地头”工作法,光荣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名单。
采访中,朔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作用,先后制定出台《全市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关于贯彻落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助力转型发展”专项行动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指导县区开展工作。
与此同时,朔州市各级党委全部建立了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席会议机制,并配套建立了定期会议、动态排查、领导包联、督导检查、考评激励等制度,通过加强督导调度,细化任务举措,推进基层矛盾得到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