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下党有机珍稀特色菌菇车间迎来银耳采收。资料图片
下党乡下党村新貌。资料图片
初秋时节的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流水潺潺、翠林如海。老街上的早点铺子里,一笼笼热腾腾的米糕整齐码放;小溪边,村民把笋干和鱼干晾晒出来,一排排黄白交错,与青绿色的河水相映成趣。
走过长长的土埂路,寿宁县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王菊弟来到茶厂,一边查看厂房旁茶树的生长情况,一边组织人手清扫厂房和机器,为生产秋茶做准备。
“下党乡山地多,生态环境优越,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所产的红茶与乌龙茶香气浓郁、口感独特、持久耐泡,深受市场认可。”王菊弟说,近年来,下党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全乡616户茶农纳入联合社抱团发展,实施低产茶园绿色生态化提升改造,推广种植金牡丹等高优品种茶树。“我们还利用‘下党红’等公共品牌,将下党的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望着山上绿油油的茶园,王菊弟兴致勃勃地说,去年,茶厂实现茶叶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为社员发放分红100多万元,社员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朝阳初升,山脚下的下党村仿佛镶上了金边。横跨修竹溪的鸾峰桥上,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古朴的鸾峰桥是全国现存单拱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从岁月深处走来,它见证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迁。
“以前,村民出村都要经过这座木拱桥。”廊桥上,一群游客围着村民刘明华老人,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当年,下党乡的贫穷落后在全宁德是出了名的。作为闽浙边界乡镇,这里曾是福建省最落后的特困乡之一,建乡时“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刘明华回忆:“那时候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进村出村都要爬山,群众最怕的事情有三件,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为什么怕养大猪呢?因为村民把猪抬到公路边,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几个人都扛不动呀!”
要致富,先修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如今的下党乡,省道S207线贯穿全乡,5条乡道、10条村道构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从下党到县城仅需45分钟。
公路通,样样通。2015年起,寿宁县启动下党“学习小镇”项目建设,由此下党迎来了更大嬗变。
“‘学习小镇’主要立足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以讲好‘下党故事’为主题。”下党乡党委书记吴观前介绍,乡里先后建成“难忘下党”主题馆、学习基地一二期、下屏峰村村情馆等,并进行下党古村保护性修复和开发建设,拓展打造了碑坑古村、红火碑坑山、水美杨溪头等景点,实现了乡村面貌从净化到绿化到美化的“三级跳”,打造出一批和美乡村的示范标杆。
吴观前说,在上级机关的关心和帮助下,下党成为全省重要的党性教育教学基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等。“如今,走进我们下党乡,不仅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还能体验到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游客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学习小镇’的独特魅力。”吴观前表示。
“我们这里的特色菜有金丝扣、御豆、小溪鱼、泥鳅面。”中午时分,下党古村的“下党人家”农家乐院中,下党村老支书王明祖正乐呵呵地招呼着点菜的游客。“以前,游客来到下党没地方吃饭,作为村里的老党员,2014年我试水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当初客人少,只设了3张桌子,随着来下党的游客越来越多,又增加了10张桌子。现在每个月营业额能达10多万元。”他说。
过去地僻人难至的“五无乡镇”,已经成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吴观前介绍,目前,下党乡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99家,300多人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截至去年年底,下党乡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入夜,灯火下的下党乡如明珠一样璀璨。乡亲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往乡政府礼堂。由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联合创排的大型原创歌剧《鸾峰桥》到乡上来演出了。“这出戏讲的就是我们下党在党的领导下,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听说还到北京会演过哩。”村民王光华带着自己的两个孙子早早地来到大礼堂,他说,要让孩子们好好了解,老百姓的日子是如何一天天变得更好的。(记者 高建进 冯家照 通讯员 王志凌 吴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