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永春:如何一“票”激活万重山

来源:福建日报 | 2024年09月25日 11:11:46
福建日报 | 2024年09月25日 11:11:46
原标题:如何一“票”激活万重山
正在加载

今年8月,泉州市永春县达埔镇洪步村领到了首张绿票。村民小组以175亩造林地块入股,与当地国企永春县永绿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造林。后者根据投资情况折算股份,面向村民小组制发绿票,并负责造林与后续经营管理。村民小组每年可凭票获得4.9万元预分红,还可通过流转、交易、质押等方式变现。

其实,这已不是林业首“票”。近年来,以三明林票为起点,福建各地相继发行地票、碳票、生态票、绿票、竹票等林业票证。这些票证尽管名称、样式、运作模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不尽相同,但背后的底层逻辑基本一致:在合作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折资量化,将林业资源转化成证券化的票据资产。

制票发票,似乎渐成风尚。各地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深化林改的创新抓手,多“票”林立的局面正在形成。要读懂“票”背后的深意,还要从林改历程与林业发展痛点讲起。

本世纪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福建发端,走向全国。这项改革的破题之举,是分山到户,让广大林农获得稳定的生产资料。林改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激发了集体林区的活力。但随着时代变迁,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三明市沙县区的现状具有典型性。分山到户后,当地每户经营的山林面积仅30—50亩,且大多不集中连片。林权分散化、破碎化,意味着难以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效益难以提升。单家独户经营的局限性,还体现在个体林农普遍缺少资金、技术、现代管理经验与市场对接能力,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中幼林抚育不到位,林分质量差,经营效益低下。

作为小吃业重镇,沙县每年有数万人外出经营小吃。劳动力转移,加上林业本身经营周期长、风险高、变现难等属性,导致部分山林失管甚至抛荒。

如果说,林改初期解决了“山要怎么分”这一最迫切的问题,深化林改则要持续求解“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钱从哪里来”“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等更复杂、更棘手的难题。归根结底,是聚焦林改的核心母题:何以兴林富农。

以折资量化为核心的各类林业票证,正是围绕这些问题,嫁接资本市场成熟的运作经验,重构再造林权的表达形式、林业经营生产的组织体系、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在确权的基础上赋权,在定权的基础上活权。

这从三明林票的运作模式可见一斑。

合作经营是基础。鼓励和引导村集体、林农等,采取现有林出让经营、委托经营,造林地合资造林、林地入股等模式,与国有林场开展合作经营。前者有资源,后者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二者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解决了“谁来种树”“如何种好树”难题。

量化权益是前提。在合作经营的基础上,国有林场根据村集体、林农的投资份额量化股权,制发林票。作为收益权的凭证,林票可按约定逐年兑现分红,经营期满后,根据实际收益进行利益分配。国有林场进行兜底保障,确保保底出材量。

市场交易是关键。林票持有者既可按约定兑现权益,也可挂牌交易,还可向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更可灵活退出,由国有林场回购林票。这意味着,不用等到木材采伐,林权所有者就可提前变现,同时引入更多社会资本与金融活水进山入林。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三明已在11个县(市、区)411个村开展林票试点,合作面积30.4万亩,制发林票总额7.68亿元,惠及村民1.97万户、7.87万人,试点村每年可增收5万元以上。

作为深化林改的创新实践,这一基层经验也写进了顶层设计。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鼓励探索林权资产折资量化的林票运行机制,增强森林资源资产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在福建,各地纷纷将制发林业收益权凭证,作为深化林改的新选择。不同前缀的“票”层出不穷,首发仪式不断抢占新闻头条。

这个过程中,各地在丰富产品类型、拓展参与对象、优化利益分配等方面各有突破。譬如,永春县新近推出的绿票,将林下空间经营权作为合作经营要素;漳州地票、林票明确了社会资本在合作经营中的股比,促进多元社会主体多方参与;三明市沙县区今年推行的生态票,则引导集约化经营国家严格限制采伐的天然林、生态林,用于非木质化利用,发展森林康养等多元业态。

然而,首发之后,亦有隐忧。笔者了解到,在有的地方,一些“票”首发之后存在市场流动性差,交易量少,溢价程度有限等问题。

诚然,新生事物需要经历漫长的市场培育与用户教育过程。但也应该冷静地认识到,“票”的价值不在于票面,而在其锚定的林业资源资产以及产业发展空间,要真正赋能八闽山林,就需要各方持续做好相关各项配套工作。

关键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林业现代化,真正提升“票”后的市场价值,增强其对各方尤其是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这就需要不断推进林业种业创新、推动森林经营管理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同时,跳出林木看林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木本粮油、森林旅游等多元业态,推进林业碳汇开发与交易,在一二三产融合中,有效延伸林业产业链,拓展林业发展空间。

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持续拓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作为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有形的林木,还包括保育土壤、林木养分固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空气净化等多重无形的服务功能。如何为生态产品科学定价,让其在市场上实现应有的价值?福建已有探索。近日,福建在全国首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司法赔偿机制,为森林生态全面赔损制定了“价格表”,在司法层面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在提升“票”的价值的同时,还要增强其流通性。这有赖于产品设计的标准化、交易渠道的畅通。因此,有必要在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推进林业票证产品走向规范化,推动其由非标产品转化为标准化金融产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有序流通。

总之,“票”并不是万能的。各地要在制票发票的基础上,不懈做好票面背后的文章,才能让这些被寄予厚望的“票”真正发挥创新活力,推动“藏富于林,藏福于林”的远景照进现实,并实现一“票”激活万重山的改革初衷。(记者 张辉)

编辑:黄钰姣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