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阔,金秋意浓。9月25日下午,福建省科技大会在福建会堂隆重召开。
“这次大会吹响了全省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深受启发,也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投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中。”参会代表纷纷表示。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代表们表示,要凝聚合力,增强创新自信,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大会提出,要突出“强主体”,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卓越工程师,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会上发言时说。吴凯介绍,近年来,宁德时代一方面苦练内功,持续保持高强度高研发投入,累计约700亿元,组建了2万人的研发团队;另一方面,持续加大与上下游企业、高校、院士团队等产学研合作,推动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吴凯表示,民营科技企业要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反应敏锐、创新机制灵活的特质,为推动福建省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如何在创新平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间搭起桥梁,让“科技力”顺畅转变为“生产力”?
“大会提出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下功夫,推进政产学研用融通创新,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方向也是责任。”福建省创新研究院投资运营部主任郭挺说。
今年5月,福建省进一步优化省创新研究院管理体制,旨在整合相关资源力量,为全省产业创新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郭挺表示,省创新研究院将深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方式,促进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通过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晋江坚持用科技创新改造现有生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表示。他举例,晋江聚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向智向绿升级,以县域重点产业链为抓手,统筹开展“抓创新促应用”“绿色数字技改”等系列行动。目前,已落地5家数字化平台、10家绿色服务机构、超百家工业设计机构,培育35家省级以上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2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着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大会提出,要突出“优平台”,着力打造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
高水平创新平台是驱动科技与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自2019年起,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重点领域,全省布局建设8家省创新实验室。
作为福建省首批设立的4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闽都创新实验室聚焦光电信息科技与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该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务委员郑发鲲表示,实验室将提高创新活动组织能力,建立体系化科研组织模式,建优建强创新平台,引进、培育和集聚一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完善“企业出题、实验室答题”科研攻关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中科院院士、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建议,福建省可紧抓科技与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发挥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统筹全省创新平台优势,在全国层面打造优势团队和生态,争取国家实验室或基地、国地合作大平台、海上示范大工程等落地福建。
高校如何做优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介绍,福州大学实施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启动新一轮校地合作,做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国”字头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她提到,学校坚持“引企入校”,与央企共建研发基地,设立2亿元基金成立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和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
吴明红表示,学校将积极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通过对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医学院等建设的实质性推进,以及构建新型研究机构、组建高等研究院,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着力增加供给优化创新生态
“大会提出,着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这为福建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厦门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乾廷教授认为,要加强优质丰富的基础研究成果的持续供给,推动先进前沿的技术研究成果的育成应用,主动与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科技组织能力水平。
大会提出,要抓好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健全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推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这让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烯倍感振奋。
这位从事光控发育与光能育种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表示:“相比1到99的研究,我们更需要0到1的前瞻性研究,希望从多元资金投入、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坐住坐稳基础研究‘冷板凳’。”她说,将带领团队认真贯彻大会精神,在科技创新中坐得住、坐得稳“冷板凳”,在光能育种技术的研发路上潜心钻研,为坚持生态优先、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大会提出加强人才培养使用,持续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这让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苏海兰十分欣喜。她表示,作为科技特派员,要学习贯彻落实好大会精神,根据乡村产业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苏海兰说:“我们林下药材团队6个人都是科技特派员,当前林下药材大面积发展,产业需要科技引领,农民需要技术。我们将接续奋斗,深入一线,积极主动解决产业问题,带着乡土人才一起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记者 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