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祁连山 感受祁连山的“底色”变化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4-10-15 18:24:15
央视网 | 2024-10-15 18:24:15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 (记者 王小英)他们是主动退出草场的牧民,也是常年行走在祁连山的巡护员;他们是扎根在祁连山下从事水源涵养观测的研究员;他们常年行走在祁连山,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比一般人更早洞悉祁连山的变化,一起来听他们讲述祁连山的巨变。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放下牧鞭成为一名护林员

  王亮的家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南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国家公园最大的资源主体,祁连山北麓75%的面积、祁连山国家公园25.2%的面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9.3%的面积就在肃南县境内。

  2018年,王亮成为祁连山管护中心隆畅河自然保护站的一名生态护林员。

  王亮说,如今走的路,小时候跟着父亲放牧时都曾走过。王亮记得自己上初中时(1999年),草原就有了过度放牧亦或是超载放牧的情况,因为父亲每到秋天就要到农区买草,为牛羊过冬做准备。

  禁牧后,生态逐渐恢复。

  在王亮看来,如今的祁连山生态环境逐渐向好,他曾见到过组团到访的野生动物,昔日废弃的矿山也已披上绿装,森林和草原交相辉映,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王亮还参加了雪豹调查队,开展雪豹调查工作,换一种方式继续守护自己的家乡。

  透过“一滴水”研究观察祁连山

  祁连山上的冰川融水加上大气降水,最终形成了石羊河、疏勒河以及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三大水系,让河西走廊有了大片绿洲。

  关于祁连山水源涵养的话题,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研究员、西水森林生态站站长敬文茂最熟悉不过了。

  2001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他就一直从事祁连山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

  敬文茂介绍,在祁连山海拔2300至4200米分布着森林、灌丛、草原及高山草甸,复合形成了独特的水源涵养林,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水源涵养。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祁连山黑河上游寺大隆河源头黑洼多处样地开展相关试验及研究成果,解析了林地水源涵养的功能,1989年完成了《森林涵养水源机理的研究》,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机理,开启了我国水源涵养研究工作的先河。

  为获取观测数据,他和老专家、新同事经常早上进山,晚上才能回来,把该吃的苦都吃了。

  敬文茂介绍,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发展,祁连山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总量为21.53亿立方米,在1980至2020年整体上增长了2.4亿立方米,林地和草地是主要的贡献者。水源涵养量的增加也有效促进了森林和草地面积增加,森林和草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5241公顷和39979公顷。

  敬文茂说,未来还得坚持培育健康森林、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促进林下天然更新,使水源涵养林环境得到改善,质量稳步提高。同时在生态脆弱的地区要以水定绿,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适度开发或治理。

  将论文写在祁连山下

  赵传燕是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祁连山亚高山草地生态水文过程、生态服务评估、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研究。

  从2008年开始,赵传燕带学生沿着祁连山自东向西考察观测研究站选址,着重考察了祁连山保护站的22个站点。最终选定了距离张掖市一百多公里的寺大隆。

  2011年起,赵传燕开始带领学生在祁连山深处的寺大隆生态监测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

  祁连山森林生态空间进行界定,为森林的恢复与保护划定生态红线;在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后做起生态环境变化评估,调查开矿点的植被覆盖度;青海云杉林的潜在分布研究被应用于解决林牧矛盾……每年4月份进站,9月中下旬返回学校,赵传燕和她的学生,真正将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赵传燕和学生研究祁连山地区林地、灌丛、草地等不同植物类型的碳汇功能固碳效率,通过获取观测数据、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不同植物及不同面积配比对“双碳”的贡献,给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撑。

  在祁连山工作,邂逅动物的故事不可少。赵传燕说,今年他们和牧民已经4次发现了棕熊踪影。见到更多的是岩羊,前些年碰到的岩羊大多是几只结队,现在有时能碰到几百只的岩羊群体。

  巡山护林,开展雪豹调查,水源涵养监测,研究如何科学地种植健康的森林,在祁连山,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丈量祁连山,在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守护祁连山,共同参与到擦亮祁连山生态“底色”的工作中。

编辑:许博 责任编辑:张晓琳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阅读:用脚步丈量祁连山 感受祁连山的“底色”变化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