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月港,何以再扬帆

来源:福建日报 | 2024年10月27日 10:53:03
福建日报 | 2024年10月27日 10:53:0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

2008年的一天,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在清理馆藏时,意外发现了一幅古老的中国航海图。经研究,确认它的成图时间为明万历年间。令人惊奇的是,航海图上许多条曲折的航线都汇聚于福建沿海一个始发点——月港。

月港,本是位于漳州九龙江边的一个小渔村,外通大海,内接山涧,因其“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故名月港。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民间海上贸易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通商达到4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直至清初,实行了迁界禁海,月港逐渐衰败。

木店窗、竹格子、古码头……如今,漫步月港古镇,虽然已不见当年的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繁华,但保存至今的文化遗址是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这个沉睡了400多年的港湾,曾经的繁华与荣耀,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唤醒古老的海洋记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月港古街处处流光溢彩、霓虹闪烁。在当年大月港的后花园——后港古街集市,记者看到,河道两岸堤坡上,应用灯光技术投射的“商埠岁月”图景交替呈现,在多种色彩灯光映照下,仿佛将岁月回拨,昔日的集市盛景浮现眼前。

从15世纪中叶出人意料地崛起,到17世纪前半叶急剧衰落,前后不过100余年。但是,月港的存在,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贸易的格局。

“月港繁盛时期拥有18条航线,开创了‘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使我国海外交通贸易进入一个崭新时期,海商聚集到这个大舞台,引领了中国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福建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月港研究院院长江智猛对月港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

他认为,漳州月港作为明朝中后期唯一合法的港口,也是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虽然鼎盛时期并不久,但它所具有的民间性、唯一性、合法性,是国内其他贸易港口无法替代的。特别是月港特殊地理区位、民间港口贸易形式、丰富精美的贸易输出商品、杰出的海商人物代表,在中国和世界海洋贸易交往中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的空白。

“既是商脉,更为文脉。”龙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典华介绍,随着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大量闽南人到达海外,自然地也把闽南文化传播出去。在语言方面,今天欧美地区将茶叫成“Tea”,是根据当时漳州话发音而演变来的;菲律宾的他加禄语有几百个词汇来源于闽南方言。如Bihen(闽南语“米粉”)、Hebi(闽南语“虾米”)、Pansit(闽南语“扁食”)等。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创建海丝国家文化公园’,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我们将抓住机遇,深度挖掘月港历史文化,在做好保护恢复的基础上,加强活化利用,让月港焕发新的生机。”黄典华说。

文旅融合“热”起来

古月港沿途遗迹众多,在龙海区海澄镇豆巷村旁不足1公里的江岸上,共有7座遗存的古码头,顺着九龙江入海口由西往东排列。

去年底,在修缮月港古街的基础上,龙海区利用现有的月港船厂进行改造升级,建设月港海丝馆新馆。新馆以“月是海上明”为主题,共设置7个展示区域。“以时间轴线逐步展开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通过樯桅、帆影、南洋风物、古董瓷器、丝绸绢帛等元素,再现月港的海上贸易史。”龙海区文旅局局长谢爱玉表示。

从文史佐证中可得知,月港鼎盛时期,九龙江水陆商路体系成熟。位于江岸南侧的后港成为月港的兄弟港,一度为月港远洋船只提供重要补给。

为丰富市民和游客的参观体验,2017年开始,龙海区对后港街区进行开发利用。街内建有锦江书院、石码戏馆、闽南文化会馆、龙海名人馆等地方艺术展示馆,并导入夜景、夜演、夜宴、夜购、夜娱、夜宿等要素,重现了“老石码、古月港,最闽南、古早味”的人文景象。“这里有闽南骑楼、古码头、南洋的建筑元素,改造提升后,后港商埠成为辨识度很高的文化休闲街区。”龙海国投集团董事长陈志坤表示。

寻找锦鲤、非遗密盒、非遗巡游、非遗讲古、国风快闪、宋词战鼓、共颂祖国……国庆期间,一系列充满浓浓节日氛围和闽南韵味的互动演艺在后港历史文化街区轮番上演,近25万名游客前来感受非遗乐趣,体会月港文化的魅力。

十里之外,龙海区东园镇埭美村古建筑游人如织。埭美村地处九龙江南溪下游,明末清初,村民通过发达的内河将大米、草席等农副产品运送到九龙江南溪码头,再通过大船运送到南洋各地,形成以月港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如今,通过修缮与保护,四面环水的埭美古建筑群被世人熟知和喜爱。

码头、月港海丝馆、后港、埭美,沿着导览标志把这些古月港游览一番,能够看出今天的龙海人在努力“复活”历史高光中的月港。“大月港越来越美,也越来越有韵味!”热爱摄影的市民苏增顺用镜头记录下月港之变。

“海丝”印记生生不息

“得益于大月港的滋养,素三彩在这里生根,也由大月港而名扬天下。”在龙海区龙江生态文化园的古陶工坊里,“90后”陶艺师陈嫣端详着面前一个正在上釉的素三彩香盒,一边说着,一边又“添”了一笔。坯体上的祥云图案被棕红色的釉料缓缓浸染,耐心等待淬炼后的华丽变身。

陈嫣手上这种颜面质朴的瓷器,釉色以绿色、黄色、茄紫为主,偏偏没有红色。素三彩,因此得名。明清时期,素三彩曾作为外销瓷器,经漳州月港大量出口至东南亚与日本。

在时代变迁中,漳州窑曾一度熄火停产。到了1999年,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洪树德研制出素三彩胎土与釉色,陆续复原出30多款素三彩传统造型。而后,第三代传承人陈嫣从外公洪树德、母亲洪冰晖手中继承衣钵。

揉泥、拉坯、修坯、上釉……在艺术创作之余,陈嫣在漳州各大中小学开设陶艺手作社团课,耐心地讲解、示范。她还举办中外艺术交流会,用微纪录片记录、直播素三彩制作流程,希望在恢复传统器型和用途之外,可以让漳州窑瓷器走进青少年的视野,并再次走向全球。

“离陆出海、搏风击浪、爱拼敢赢的精神镌刻在后人的基因里,向海而兴、启航世界的开拓梦想,仍在今日延续。”黄典华表示,今年3月,“花样漳州·传奇月港——闽南文化走进中菲人文之驿”活动在菲律宾马尼拉举办,助推古月港、埭美古村、歌仔戏、白水贡糖等月港元素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国门。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漳州剪纸、木偶戏、歌仔戏、南音等文艺节目与菲律宾歌舞相映成趣,使在场嘉宾沉醉其中。今年11月,龙海区还计划在月港古镇举办月港“海丝”文化节,活动内容包含“漳州月港与航海文明”专题现场会、文创大赛、月港美食节等,深入挖掘和展现月港的历史魅力和独特价值。

“我们制定了一日游、二日游线路,力争为游客带来更舒适、更精彩的大月港文旅体验。”月港旅游公司总经理陈志远表示。(记者 潘园园 苏益纯 通讯员 蓝毅辉)

编辑:陈少婷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