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记者 庄媛媛)2月13日,“政和八闽鸟”化石重大发现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会现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所长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敏,国家化石办副主任、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张昊楠,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俞文峰,福建省地矿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福龙,政和县县长王丰出席并介绍相关情况。福建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柯宜达主持。
福建古生物化石发掘再次取得突破
2月12日,《自然》期刊(Nature)报道了福建省发现的第一件古鸟类化石,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政和八闽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化石之一。
政和八闽鸟正型标本 王敏 供图
该项成果由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完成,这是继2022年在南平市政和县发现“奇异福建龙”后,又在同一地区发现了重要鸟类化石,这也是福建省有史以来古生物化石领域的最重要发现。
对所有的古生物学家来说,发现总是最让人兴奋的事。全世界最古老的鸟类,比较公认的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它发现在侏罗纪,距今大概1.5亿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
始祖鸟的发现距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了,什么时候能发现第二种侏罗纪鸟类,这是演化生物学关注的焦点。令人意外的是,在福建政和县侏罗纪地层发现了世界上第二种侏罗纪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
周忠和表示,八闽鸟的发现将鸟类起源时间推至中侏罗晚期,大约1.72至1.64亿年前。如果新发现的叉骨确实属于今鸟型类,那么鸟类起源的时间可能会更早。政和动物群因其独特的生物构成和地质背景,为研究侏罗纪晚期的生态系统演化和动物起源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为什么政和既发现了奇异福建龙,又发现政和八闽鸟?政和与鸟类起源的联系为什么这么密切?
据介绍,中科院古脊椎所、福建地调院与政和的渊源联系已有半个世纪。1974年,福建省区域地质测量队(福建地调院前身)开展1:20万建瓯幅区域地质调查的时候,在政和大溪发现了一些古脊椎动物化石,随后将化石寄给中科院古脊椎所。1976年,所里两位科学家来到福建政和,与福建省区域地质测量队一起开展野外古生物化石调查工作,当时在政和大溪曾发现了一些鱼化石,这也是福建地质人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的首次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所长徐星
“‘奇异福建龙’‘政和八闽鸟’的发现只是开始,前期的发掘工作表明政和以及福建其他中生代盆地还有巨大潜力。”徐星表示,通过这几年的野外发掘与调查,联合团队在福建多个地区都发现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脊椎动物化石,后续的工作需要双方更为密切的配合。
其次,他还透露,依托现有古生物化石成果,古脊椎所计划与福建共建古生物化石研究重点实验室,争取加挂院士工作站,申报古生物创新型科研平台,持续联合打造福建古生物化石新名片。
作为论文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王敏介绍了“政和八闽鸟”化石发现与研究相关情况。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敏
王敏介绍,八闽鸟化石虽然不完整,但是它保存了很多重要信息。例如具有分离的肩胛骨和乌喙骨,腰带骨骼显现出很多进步的特征。其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八闽鸟具有愈合的尾综骨,这是构成现代鸟类体型的基石。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鸟类的尾巴很短,不但尾椎数目减少,且最后几枚尾椎愈合成一个叫尾综骨(pygostyle)的结构,它的出现对身体重心前移、后肢和尾骨的独立运动,飞行能力的完善至关重要。尾骨缩短是恐龙向鸟类演化中最彻底的形态变化之一。包括始祖鸟、近鸟龙类等“潜在的侏罗纪鸟类”,他们仍然具有和恐龙一样的长尾骨,从这点来讲,他们至少在体型上与鸟类大相径庭。
“我们通过形态对比,进行了包括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在内的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八闽鸟化石在鸟类的演化树上,处在接近根部的位置,比始祖鸟更为进步。”王敏表示,八闽鸟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并将这一特征出现的时间提早了两千万年。在进化树上,八闽鸟是仅次于始祖鸟而最早分化的鸟类支系。如果说始祖鸟的鸟类归属有疑问的话,政和八闽鸟是目前最确切的、且唯一的侏罗纪鸟类。
福建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工作成果丰富
古生物化石是宝贵、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是地球演化的历史见证。
“十四五”以来,福建省加大全省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力度,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组建科研调查队伍,在全省开展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研究与保护工作。
“去年的奇异福建龙,这次的政和八闽鸟,政和的发掘成果令人振奋。”张昊楠表示,这几年福建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工作做得非常好,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十分喜人,可以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国家化石办副主任、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张昊楠
同时,他也对福建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切实加强化石保护,做好政和动物群、上杭恐龙足迹群、漳浦琥珀生物群等化石产地科学保护工作,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二是举办古生物化石专题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院士及行业权威专家参加,夯实已有科研成果的学界认知度,发布有关倡议,提高福建古生物化石科研学术地位;三是结合福建省内化石产地实际情况和周边特色,加强规划布局,落实分类管理、重点保护原则,充分发挥古生物化石的多重价值,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现场,俞文峰介绍了福建其他地方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如霞浦盐田盆地发现“霞浦生物群”化石、闽西众多红层盆地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化石、漳浦“琥珀生物群”成为世界第三大琥珀生物群、宁化禾口盆地发现棘龙牙齿等化石。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俞文峰
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福建省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研究、保护、科普及利用工作,力争取得更多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
一方面稳步推进全省古生物化石资源摸底调查,2025年起将继续部署开展福建早-中侏罗世盆地、闽东地区晚中生代盆地、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盆地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以及全省重点地区新生代盆地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等工作,尽快查明全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概况,摸清资源家底。
另一方面继续支持做好古生物化石科学发掘、研究与产地保护,根据《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等规定,继续做好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发掘申请报批,支持政和大溪、霞浦盐田、漳浦和坑等地开展进一步的科学发掘与研究。
福建古生物化石未来研究潜力巨大
福建历来重视基础地质研究,特别是中大比例尺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进度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已基本查明了全省中生代地层的分布与特征,为发现恐龙和鸟类化石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线索。
福建省地矿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福龙
陈福龙透露,福建省中生代盆地探寻恐龙和鸟类化石的潜力很大,有3个重点区域尤其值得关注,包括闽西红层盆地、闽东火山盆地、闽西南与闽北地区的河湖地层。
恐龙和鸟类化石是地球留给我们的“自然遗产”,在政和县的这些重大发现,不仅刷新了对东南沿海古生态的认知,更为研究鸟类起源和恐龙演化提供了珍贵样本。他表示,未来将持续依托地质调查与科技手段,打造福建自然历史的“科学名片”,助力科学研究和文旅发展。
政和县县长王丰
作为“政和八闽鸟”化石的发掘地,政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珍惜古生物的化石资源,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也认真落实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的工作要求,全力做好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工作。
王丰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严格落实属地保护责任,加强系统谋划,充分挖掘提升古生物化石文化内涵与价值,让古生物化石活起来,成为政和新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