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这一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体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之一。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广大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由中共西安市委网信办主办的西安市“网络中国节”“节气里的大美西安”系列主题活动分别推出系列文化类科普文章,一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时代文明新风。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东风解冻,春雨翩然而至。
2月18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在此时节,气温回升、冰雪消融、降水增多,故称为雨水。
《尔雅》曰:“天地之交而为泰。”天之气与地之气开始交融,天地和同,联手“酿造”雨水。“春”字体现阳光,“泰”字体现雨露,皆是万物所需。“甘雨时降,万物以嘉。”
一夜春雨过,千畦尽成绿。有了雨水滋养,万物才得以欣欣向荣。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前后,油菜、冬小麦等农作物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需求增多。对农家而言,雨落便是希望,一场适时而来的雨,不仅是一季农事的开端,更是一年耕耘的好彩头。与此同时,智慧的古人,还将雨水节气与后续天气的变化紧密相连。如“雨水在头,六月穿棉;雨水在尾,六月桑拿”“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的《开成石经》中记载:“雨水之日,獭祭鱼;后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这里说的就是雨水节气的标志性物候:一候獭祭鱼,雨水时节,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它们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二候鸿雁来,雨水节气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三候草木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嫩芽,菜花、杏花、李花依次开放,春天的美好图卷渐渐铺陈开来。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和煦的春光和绵绵的细雨,带来的是希望,是温暖,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发生。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对春雨的喜爱。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诗人韩愈的眼中,春雨是朦胧的,隐藏着若有若无的新绿,这都是春天最美丽的讯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杜甫的笔下,春雨是有灵性的,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悄然而至,润泽万物。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如果说苏轼在《浣溪沙》中写尽了春雨的柔美,那么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和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则写满了春天的闲适与浪漫。一帘微雨,就是万物最美的春。
天上落雨,人间流芳。春日的西安,也正在悄悄酝酿青翠的底色。在西安城东,当柳枝抽出嫩绿的新芽,漫步灞河,远眺柳林如烟,近观柳丝垂水,就可以来一场与古人的深沉对话。
在秦汉时期,西安灞河两岸筑堤植柳,每年到春天,两岸绿柳覆荫,柳絮漫天,恰似春日飞雪,“灞柳风雪”成了长安胜景之一。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有人送别亲人东去,多在此话别并折柳相赠,因此灞柳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灞柳风雪”“折柳送别”的诗情与愁绪。
雨水时节,天气忽冷忽热,人们需要注意保暖、调节饮食,增强免疫力。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过:“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此,养胃健脾的红枣是这个时节的滋补佳品。在西安,香甜如蜜的甑糕就是与春季高度“适配”的美食。
人勤春早争朝夕,全力以赴开新局。新年伊始,西安市各行各业也处处春潮涌动、活力迸发。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揭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即将投用……与此同时,西安多地掀起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热潮,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陕西省2025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西安市一季度共开工重点项目85个,总投资91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5亿元。在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广大建设者们士气高涨、干劲十足,全力抓开局勇争先,以重点项目为强劲引擎,力争实现经济“全年红”。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让我们一起振奋精神,砥砺前行,不负春光,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