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大美西安·惊蛰 | 一声惊雷万蛰醒 百花丛中踏香行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3-05 08:00:03
央视网 | 2025-03-05 08:00:0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这一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体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之一。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广大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由中共西安市委网信办主办的西安市“网络中国节”“节气里的大美西安”系列主题活动分别推出系列文化类科普文章,一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时代文明新风。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3月5日,我们迎来一个生动活泼的节气——惊蛰,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的开始。

  惊蛰,古称“启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蛰”释为“藏也”。《夏小正》中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后因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被改为“惊蛰”。“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古人认为,冬季昆虫蛰伏地下,春雷响起时,蛰虫被惊醒开始活动,所以称“惊蛰”。

  古话说“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的谚语,大多和春雷、回暖、春耕有关,比如“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惊蛰时节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在北方,冬小麦开始返青,农民需抓紧施肥、灌溉,确保作物茁壮成长。在南方,惊蛰时节正是水稻播种的黄金期。农谚“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地气通,锄麦莫放松”生动描绘了农民从冬闲转入春忙的景象。

  惊蛰节气,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描绘了惊蛰时节春雨绵绵、万物复苏的景象,以及农民开始忙碌的田园生活。

  宋代诗人陆游也在《春晴泛舟》中写道:“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以惊蛰为喻,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中写到:“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东风劲、韶光暖、花雨香、鸟雀鸣,正是惊蛰典型的物候现象。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早春的桃花,开始盛放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的就是桃花盛放的盛景;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鸟。这个时节,黄鹂感受到使万物复苏的阳春之气,开始鸣啼;三候鹰化为鸠,“鸠”即布谷鸟,古人发现,仲春之时,天上游弋的鹰变少了,而地上的布谷鸟却多了起来,于是认为可能是天上的鹰化作了地上的布谷鸟。一声惊雷,奏响春的序曲。万物竞春,生生不息,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模样。

  绿水青山,繁花点点,春风十里,西安约你,去户外感受春天的活力。在长安唐村,占地50亩的梅园,不但梅树品种繁多,花期还长,微风拂过,花香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于唯美的人间仙境;在土门峪村,每年春季,万亩桃花竞相开放,可尽情体验“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相映红”,村内二龙塔等历史遗迹,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翠华山、南五台、蓝田杏花谷等地,榆叶梅、桃花、杏花、连翘、玉兰等,相继开放,点缀着秦岭酝酿已久的绿意。

  春暖花开好踏青,为了给市民游客带来更好的春日体验,西安铁路局开通赏花旅游专列,从西安出发,串联起三秦大地春日盛景,游客乘坐专列可沿途欣赏西安的梅花、蒲城的梨花,甚至可到达陕南感受油菜花海,沉浸式体验陕西独特的山水风光。

  “惊蛰吃梨,病虫远离”。在西安,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期望远离疾病,健康平安。俗话说:“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容易口干舌燥。吃梨能助益脾气,以增强体质,远离疾病侵扰。此外,“梨”谐音“离”,取离家创业之意。一颗梨子,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春雷宣告冬日沉寂的终结,蛰虫唤醒生命的盎然律动,桃花预告十里芳菲的盛景。惊蛰,是春天的号角,也是生命的礼赞。愿你也如这春日万物,朝气蓬勃,充满希望,聆听春雷的呼唤,迎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编辑:谈铮 责任编辑:罗川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阅读:节气里的大美西安·惊蛰 | 一声惊雷万蛰醒 百花丛中踏香行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