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始终心系农业发展。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廖红长期扎根于田野之间,从事土壤与植物根系的研究,运用自己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为“三农”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她也将一线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整理成具体建议,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廖红近年关注的“再生稻”研究正是这一方向的具体实践和体现。
“再生稻”不是一种稻子的品种,而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植模式,种一茬可收两季。“当前,全国再生稻平均产量为1466斤/亩,远高于中稻的1040斤/亩,略低于双季稻的1587斤/亩。”廖红说,我国再生稻理论研究与生产技术相对成熟,示范区再生稻周年产量每亩超过1吨,分别比中稻和双季稻每亩增收150元和300元以上,可以有效推动当地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益,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经过扎实的调研,廖红发现,在不影响双季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将其中适合再生稻种植的2.0亿亩单季稻改为再生稻,预计增产稻谷800亿斤以上。“若因地制宜改种再生稻,将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稻谷产量。”她感慨道。
“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再生稻技术要求更高、难点更多,种植节点也是环环相扣,在没有科学指导的情况下,许多农民无法精准把控。”廖红坦言,由于技术推广、种植补贴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其实并不高。
为此,廖红提出三个举措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等南方稻区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廖红建议,国家应设立再生稻生产专项补助政策,加强再生稻绿色低碳栽培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并安排再生稻生产专项资金,大力开展再生稻种植模式创建,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生态区再生稻绿色、低碳、优质种植规程及地方标准,建立再生稻示范片。同时,加快推进适宜再生稻收获机械研发应用,突破再生稻头季机械收获碾压减损的问题,降低碾压产量损失。(记者 朱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