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有避风坞的老渔村琼头,目前拥有在册捕捞渔船282艘,仍有一批渔民坚持捕捞作业。同时,海鲜餐厅、渔获市集也成为渔村转型的方向。(袁华勇 摄)
不管日常还是旅游旺季,沙坡尾不乏人气。(资料图/记者 林铭鸿 摄)
3月16日在澳头举办的经度·国际艺术展,吸引海内外游客观展。(主办方 供图)
一筐筐新鲜渔获到达高崎渔港。(资料图/记者 张奇辉 摄)
厦门岛东南端,有一片仅0.33平方公里的土地,却簇拥着超过1600家的商户。每逢节假日,这里的“五街十八巷”,总是挤满了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海边老戏台旁,精心设计的天桥把大海与村落联结在一起,无论“渔桥”的取名,还是酷似鱼骨的造型,都在刻意把一个信息传递给人们:这里,还是“渔村”,这里是“最文艺渔村”曾厝垵。
曾厝垵是否仍是传统意义上的渔村,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年城市在更新,厦门的渔村也悄然蜕变。
从字面上看,渔村就是有“渔”又有“村”的地方。在如今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路线图中,这两个关键字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被多次提及。
探寻渔村,厦门234公里海岸线是最直观的观察点。曾厝垵、沙坡尾、黄厝、何厝、鳌冠、后田、潘涂、丙洲、琼头、刘五店、澳头、欧厝、蔡厝、小嶝……拿不同时期的实景图比对不难发现,它们有的已平地起高楼难觅踪迹,有的转换跑道但借助“渔”文化标识出圈出彩,有的向外拓展端回“蓝色饭碗”,有的不改容颜继续与舢板船上人们的生计紧紧维系。
迥异的发展路径,共同牵引着一个现实问题:时代变迁中的渔村,还能一如既往地坐收“渔”利吗?
转换赛道
保留渔村记忆 变身特色文旅小镇
曾厝垵海岸线摇曳着的造型船,近日不时引来游客拍照打卡。早在2008年,曾厝垵就已吸引背包客前来探访。但那时,与当地推进的全面退渔产生了现实矛盾。时任曾厝垵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理事长宁军,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直言不讳:虽然村里已失去了传统渔业功能,但要引客留客,就必须在“渔”字上做文章。
正如当年谋划者预期的那样,曾厝垵“火”了。紧随其后的,还有6公里之外的沙坡尾。尽管不是旅游旺季,但上个周末,沙坡尾骑楼下依旧人流如织,蹲蹲艺术商铺负责人胡珉说,沙坡尾渔村最繁荣时渔船达到4000条,但后来,避风坞只能供小型渔船停泊,2016年后,沙坡尾进一步失去港口功能,仅留下几艘“样板船”让人们留影。这两年由于厦门轨道交通施工,这几艘船也被暂时迁移了。
不过,这并不影响胡珉所经营商铺的红火,而周边传统骑楼、商业老街、民间宫庙、工厂遗迹等吸引的人流量,也验证了古朴渔村沙坡尾的培育已经迈出成功一步。事实上,在此前披露的《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行动规划》方案中,呵护厦门自身的渔村记忆,就是沙坡尾城市更新的重要落笔。
在最近海洋渔业部门罗列的厦门功能性渔船停泊点中,已经找不到曾厝垵和沙坡尾的名字,但这两个岛内知名老渔村在变身后,却依旧保持“渔”的鲜明标识。
城市化进程中丧失渔业功能的渔村,并不局限在岛内,就连岛外多年来以“闽南海港侨村”闻名的澳头,几乎也放下了渔具。不过,它同样善打“渔”牌,在迈向厦门文艺小镇的道路上引发诸多关注。
常在瑞典与厦门间奔波的北欧艺术家蓝兰,3月9日又回到澳头张罗即将启动的“经度·国际艺术展”。谈起2016年第一次在澳头办展,蓝兰记忆犹新——那年的“与海相连,包容共生”国际艺术展展出了15位北欧艺术家的130件作品,材料就来自渔民闲置在厝边的渔网、海蛎壳等。市民游客争相前来看展,也为一年后北欧当代艺术中心正式落户澳头埋下了伏笔。
渔村的情缘,让蓝兰等一大批北欧艺术家成了澳头人。而令澳头社区党总支书记苏勇跃颇感自豪的是,当地紧紧抓住“渔”的纽带,打造了北欧当代艺术中心、超旷美术馆等13个艺术空间,老渔村正在变身特色文旅小镇,文化旅游年收入已超亿元。
向外拓展
广置海地养海蛎 形成全国性产业链
厦门岛北部的高崎渔港内,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这一省内最大海鲜集散地最近披露的数据显示,虽不是旺季,但这里每日水产品交易量高达500多吨。
藏在亮眼数据背后的事实是,随着厦门海域退养和远洋捕捞的萎缩,厦门本土渔获物的供给量,已无法满足各类市场及市民群众的需求。厦门渔业“买全球、卖全国”的思路成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换句话说,当前厦门交易的水产品,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贸易渠道从世界各地买来的,而从本地渔船输送到岸上的仅占小部分。
大形势下,各个传统渔村也都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转型,要么走文艺路线华丽转身,要么另辟蹊径筑牢供应链产业链。
几乎每天都奔走在各个渔船停泊点的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渔港大队大队长余炎烽,对厦门传统渔村的最新动向洞察敏锐。在他告诉记者目前厦门主要的42个渔船停泊点中,除了高崎渔港、殿前、何厝等少数岛内点位外,大部分都集中在岛外尤其是翔安的辖区内。
实际上,厦门各区传统渔业的活跃程度,渔船的数量也是一个佐证。据统计,除了正在更新、改造的捕捞渔船外,厦门目前共有688艘在册渔船,其中,思明区2艘,湖里区3艘,集美区175艘,海沧区42艘,翔安区则达到466艘。这些渔船,绝大部分都是长度在12米以下的舢板船,木质结构,供2至3人乘坐。
“由于政策的限制,这些舢板船基本上都在厦门周边活动,而目前厦门的远洋捕捞船也被压缩到了个位数。”余炎烽介绍,面对传统捕鱼业的萎缩,这些年,爱拼敢赢的厦门渔民,有的利用地域、景观优势发展餐饮、民宿产业,例如海沧鳌冠、贞庵等;但更令人瞩目的是,不少人利用类似“飞地”的模式,开始走出去寻找出路,同安潘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同安潘涂海蛎集散市场才褪去喧嚣。平均每天近600吨的海蛎从外地运入,经过清洗加工后,再从这里销往全国。很多人尚不知道的是,这个“中国海蛎第一村”,渔民们早已不在本地养殖海蛎了。
潘涂海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秘书长林合社说,面对厦门渔业发展新形势,潘涂人北上南下,奔赴福建其他地方、广东沿海等地海域,广置海地发展滩涂养殖海蛎。如今,潘涂人在全国沿海各地养殖面积达6.3万亩,年产值约4.5亿元。
一边是不养海蛎的潘涂,一边是在本地形成的日益稳固的海蛎产业链,两个看似矛盾的统一体,事实上正为厦门传统渔村走出逆境谋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样本。
坚守传统
延续靠海吃海营生 新鲜渔获吸引众多消费者
几乎每日清晨5时开始,翔安琼头西南侧面积约82.5亩(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的避风坞及其背后的早市就热闹起来。当地渔民林天恩回港后,会习惯地拨通妻子的电话,招呼她来帮忙搬运渔获。
林天恩作为坚守的最后一批渔民,对自己家乡的优越感自豪感溢于言表,这天,他一边把捕获的黄刺鱼、鲈鱼、红虾等搬下船,一边介绍村里的家当:这个避风坞主体结构全部采用石条砌建而成,分为内坞和外坞,中间被一道堤坝分成两段,涨潮时,小型渔船可以自由往返于内外坞之间,最多时停靠了近千艘渔船。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高崎渔港以及在建的欧厝对台渔业基地之外,琼头避风坞已经成为厦门紧随其后的大规模渔船停泊点。村里目前拥有在册捕捞渔船达282艘的数字,也印证了琼头在整个厦门传统捕捞渔业中的显著地位。
从避风坞的内坞上岸,沿着一段石板小路往村里走100米左右,就能看到安茨饭店、海岸线餐厅等海鲜餐饮店,据称,从中午到夜里,店里的生意都特别红火。除了餐饮店之外,争购渔获物的,还有海鲜商贩和专程来尝鲜的市民。当然,这段时间诱人的水产品,也开始吸引了一些网红带货人的目光。
琼头人常说,他们的“米缸埋在海中央”,作为当前厦门传统捕捞渔业为数不多,同时也是最大的坚守者,这个渔村正幸运地延续着650年来“靠海吃海”的营生。不过,琼头社区副主任林皇亮也吐露了老渔村“向大海讨生活”的两大期待:打破交通瓶颈,让更多的人流车流前来揭开渔村的面纱;培育成规模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构建能够惠及所有渔民的渔业产业链。
从小嶝岛望向每天都有新变化的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建设工地,小嶝社区副主任洪飞进喜忧参半。忧的是,岛上传统渔业功能持续减弱,在册渔船仅剩46艘;喜的是,机场明年建成后,势必给渔村带来新的基础配套以及相应的渔业产业链。
不过,厦门海洋渔业部门的最新发展规划,在传统捕捞业萎缩的背景下,给了不少渔村一颗定心丸。结合重大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水产品交易市场、谋划渔港经济、做大现代都市渔业产业链、推动渔业稳产保供等,都被摆上日程。此外,已出炉的《厦门市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图谱》显示,今后厦门要优化资源配置,写好“渔”的文章,在技术研发、水产加工、冷链物流、远洋渔业等领域发力,促进渔业高质高效、渔村宜居宜业、渔民富裕富足。
“随着新质生产力融入现代海洋渔业,未来厦门渔村还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旅游休闲、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海产品加工、电商微商等紧密结合,加快多元化发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分析,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的背景下,“渔”会被推向更加突出的位置,各个渔村从“靠海吃海”向“渔业+”转变的趋势也会愈来愈明显,而最终的红利,将流向广大渔民。(记者 王元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