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粮仓”之变

来源:福建日报 | 2025年03月26日 09:41:16
福建日报 | 2025年03月26日 09:41:1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浦城大地上丰收的稻田 徐强 摄

无人机手操纵无人机为再生稻施肥。 柳浪漫 摄

插秧机在田间插秧。 柳浪漫 摄

“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游客在石陂镇申明村油菜花田拍照留念。柳良金 摄

仙阳镇阳墩村油菜花盛开。 罗诗毅 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建设内容,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

浦城,素有“福建粮仓”的美誉,2023年被列入全国8个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之一。近年来,浦城县以“投好、建好、管好、护好、用好”为脉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视为从规划到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系统工程,努力实现农田“灌排化、机械化、田园化、生态化、数字化”。截至2024年底,共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38.2万亩,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的82.5%。2025年,浦城计划继续改造建设5.5万亩高标准农田。

新时代,浦城如何创新农田建设?我们踏上春日浦城大地寻求启示。

从“零散补丁”到“一片沃野”

日前,在南平市浦城县临江镇水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挖掘机在田间忙碌地开渠挖沟,工人们在有序地开沟埋设伸缩式管道。

种粮大户马芳华站在田头,望着眼前这片700余亩正在改造的高标准农田,脸上难掩喜悦:“机械在零零散散的‘补丁田’里上下爬,转个身都费劲,之前这一片建成了400多亩高标准农田,我就得到了很多好处。有这连片良田,再生稻两季亩产冲刺1150公斤,我心里有底了。”

从“零散补丁”到“一片沃野”,浦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与建”模式,源自全生命周期的顶层设计。

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杰介绍,如同生命初期需要呵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投资来源上就有多方关注。近年来,浦城整合多部门力量形成财政投入常态化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农田建设指标专项资金,争取上级指标资金4.08亿元,获得亚行贷款、县农发行贷款授信等金融支持3.9亿元,吸引新型经营主体投入1500万元参与建设,构建起“中央资金保基本、金融贷款补缺口、社会资本提质量”的多元投入模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保障。

“今年我们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从每亩2400元提升到每亩3000元,建设标准也在不断地升级,满足现代农业生产所需。”浦城县农地开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晓东说,浦城以土壤“三普”试点成果数据形成农田“数字画像”,因地制宜制定《浦城县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建设初期规划便优先将连片耕地、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建设范围。建设的每一块田的道路、水源、农田高度等规划都经过专业的勘测设计,同时将当地农民需求和农业发展纳入重要考量,建设改造方案都经过多方、多轮论证,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花在刀刃上。

据杨晓东介绍,高标准农田的“质”与“效”,在细处可见一斑:在临江镇水西村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根据当地种粮大户马芳华再生稻种植所需,改造包括20厘米梯度落差便于灌溉、排灌分离水渠避免病虫害、生态暗渠地下排水便于机械作业等;在仙阳镇阳墩村麒麟畈高标准农田建设时,仙阳供电所对于田间电线杆进行迁改,移除天上“蛛网”提升颜值的同时,便于农用无人机开展播种、施肥、用药等作业。

据统计,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1%,机械化水平提高25%,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6%,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

从“人海战术”到“数字护航”

在仙阳镇阳墩村麒麟畈的千亩良田间,杨晓东手持一台平板电脑走在笔直的水泥路上,手指一滑,便打开了“掌上农田”App,向同行的工作人员讲解了起来:“看,屏幕上显示的这一带就是我们浦城县农文旅融合示范带,从阳墩村到山桥村总共10010亩的高标准农田,我们就算不到这儿,也能对这边的信息了如指掌。”

高标准农田建好了,需要好好管护才能“茁壮成长”,而“数字”就是浦城高标准农田“管”与“护”的利器。浦城县委托福建省地质测绘院遥感中心,利用遥感、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研发县级农田建设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大数据舱、以图管田、建前规划、建中管理、建后管护、灾损保险6个子系统,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

走进麒麟畈旁的谢华安院士工作站,种粮大户钟安森没有下田,而是在大屏幕前查看农田的情况。

“田里有许多物联网设备,大到一片农田,小到一株油菜,我们都能看见。”钟安森说,以前巡田靠“人海战术”,如今只需手指点点屏幕,不仅是田里外部情况,土壤的湿度、电导率、pH值,还有水稻生长“三大参数”——氮磷钾含量都能掌握,实现科学种粮。

数字管护方便了高标准农田管理,制度创新则为数字管护注入持久动力。据介绍,浦城县建立了“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的管护机制,制定了《浦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办法》《浦城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各方职责。受益主体负责筹措管辖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资金,并进行定期检查。村民委员会对工程正常运行情况负责,成立专门管护机构,定期巡视查看和养护,确保机耕路、排灌沟渠等设施完好。

针对闽北山区山洪水毁现象比较多发的县情,当地还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灾损保险试点工作,为农民和农田提供保障。据悉,浦城的“掌上农田”App移动端应用系统在福建省全面推广使用,农业农村部发文向全国推荐项目成果。

从“单一产粮”到“多元共生”

在石陂镇申明村,福建山农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兆武最近都在忙着育秧备耕。“我流转的土地总面积超过3000亩,目前田里油菜正长得旺,这两天准备再生稻育秧,油菜一收马上可以插秧。”陈兆武向记者细数,“4月插秧,8月收头季,10月收再生季,11月种油菜,亩产超吨粮,油料100公斤!”

高产背后是“良田+良技”的深度融合,也是浦城“用良田”与“兴产业”的缩影。

近年来,浦城发展“稻—再—油”一年三熟、四季无休的种植模式,稻油轮作改善土壤结构,秸秆粉碎还田使化肥使用量减少15%,形成“田养种、种养田”的绿色循环。目前,浦城再生稻种植8.5万亩,每亩增收900元左右,平均亩产比单季稻高出约320公斤,示范片亩产达1382.7公斤。

“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每亩有400多元的纯利润。我们农田流转租金从每亩300元到每亩600元,这是实实在在地增加村民收入。”陈兆武说。

据介绍,浦城县还推进农机普适化应用、智能化转型,新型农机、智慧农机深入农业生产环节,催生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目前,浦城全县农业机械保有量达7万余台,当年新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3个和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1个,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这也为村民就业带来了“良机”。

“现在用无人机,每天能完成几百亩的飞防作业,扣除发电、无人机折旧等成本,一天收入近1000元。”仙阳镇镱杭家庭农场负责人王镱杭说,他今年23岁,不仅自己种粮,还和其他无人机、收割机、插秧机机手一起,为周边乡镇的种粮大户提供服务。

“良田”亦绘就了美丽乡村画卷。浦城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注重融合推进,完善田块、道路、水系等农田设施,盘活莲塘镇山桥村“十里莲塘”—马西村—仙阳镇麒麟畈连片稻田资源,结合高标准农田“五化”建设,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探索农旅新模式。

“我们村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山桥村党总支书记谢俊涛说,全村建立优质稻示范基地3600亩,大米批发价从每公斤4元提高到8元,打造大型水稻生态种植观光主题公园,村集体和村民共计年增收30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也陆续返乡就业。“3月油菜花开了,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农家乐、民宿又有得忙活了。”

从弯曲层叠的零散田块,到广阔连片的现代粮仓;从“脚力巡田”的粗放管理,到“数字赋能”的全周期管护;从“单一产粮”的农业孤岛,到“三产融合”的共富引擎——浦城以全生命周期理念重构农田价值,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孕育希望的沃土。

“接下来,我们将落实好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创建工作,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单产提升和社会化服务有机融合,并加速推进浦城县粮食产业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提升粮食仓储条件。”孙杰介绍,随着这些项目的推进,将使“浦城米”走进更多“中国碗”。(记者 吴旭涛 见习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柳浪漫 柳志勇 徐裕

编辑:陈少婷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