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了不起|双流彭镇:从三尺“老虎灶”到联合国颁奖台的振兴密码

来源:央视网  |  2025-04-01 00:07:24
央视网 | 2025-04-01 00:07:24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 在成都平原杨柳河畔,彭镇这座百年古镇,曾一度被时光封存。2024年,随着斑驳灰墙的观音阁老茶馆以“活态遗产”之名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奖台,这座小镇用坚守与创新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崔健、许知远等人驻足的人文江湖,到邱亚敏、杨珣、贺诗韵等新农人连接情怀与现实的桥梁,彭镇如何以一杯茶的温度,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记者近日走进双流彭镇,探寻其振兴背后的深层密码。

观音阁老茶馆(图片来源:双流融媒体中心)

坚守:百年茶烟里的文化传承

从清末杨柳河第一码头的商贾云集,到如今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观音阁老茶馆的百年传奇中铭刻着三个关键人物的印记。

清雍正十一年进士、“蜀中三大才子”之一的彭端淑,为这座古镇注入文化基因。《双流县志》记载,永丰场(今彭镇)因彭氏家族迁居于此得名。乾隆年间,其执掌锦江书院时,湖广馆码头每日船筏如织,商贩云集观音阁歇脚饮茶,奠定了茶馆的百年根基。

茶馆主理人李强和“老虎灶”(刘志敏/摄)

年近六旬的李强,是这段历史的当代守护者。

从国营二茶铺主理人姑妈手中接过“祖业”后,他恪守“寅时生火”的祖训,延续“一元老茶”的传统。茶客推门自取茶叶,炭火铜壶间茶香氤氲,剃头匠“驼背袁师傅”的推剪声与采耳师杨洪的叮当声交织,80余位老茶客用岁月包浆的木桌竹椅,筑起城市人向往的“平等江湖”。

四川媒体人朱建国的镜头,成为老茶馆命运的转折点。

2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邂逅,他和多位摄影师用数百幅摄影作品定格茶客的皱纹与茶渍,使观音阁成为全球摄影师的朝圣地。当商业开发浪潮涌来时,朱建国以媒体人的专业视角呼吁保护原貌。2023年,双流区的修缮工程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最终保住了茶馆的煤油灯熏痕与竹椅裂痕。

2024年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该项目维系了茶馆的活态传承,守护了社区的集体记忆。”

彭镇花园一角(刘志敏/摄)

变革:泥土里绽放的现代诗篇

沿杨柳河蜿蜒三公里,新农人邱亚敏的“海蒂的花园”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另一重叙事。这位出生于资阳农村的70后,曾辗转宾馆服务、电脑装配行业,“那种随时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的生活状态,让我感觉窒息。”邱亚敏说。

辗转多处的邱亚敏在彭镇租下3000平米土地,打造出集种植、观光、电商于一体的花园王国,最终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人生坐标。

2014年,邱亚敏开始营造他们一家的花园,免费对外开放,并在网上销售鲜花和绿植。两年后,邱亚敏的社交平台积累了1000万粉丝。销售最高峰时,单场直播最高销售4万单,产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往日韩,年营业额达2亿元。2019年,邱亚敏站上了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的舞台,与马云等一同表演插花。

2024年,她以成都世园会推广大使身份,向世界展示“双流的海蒂”主题花园,让彭镇鲜花与全球对话。此刻,彭镇的一个老茶馆和一个花园,相隔百年,在世界大舞台上隔空相遇。

彭镇花田一角(刘毅/摄)

在彭镇,这样的新农人群体正在壮大:曾在法国经营餐厅的王成城扎根木樨社区,与村民共建500亩有机农田;95后宋汝斌用9年打造出享誉川渝的“草莓王国”;杨珣、贺诗韵团队建设的“喜爱·惬意时光”营地成为都市人的心灵栖息地。

这些人的故事,在某个周末的午后汇聚在观音阁老茶馆里,成为新老茶客茶杯里的袅袅茶烟。当这些新时代的创业故事汇入观音阁的茶烟,百年老街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再度成为连接世界的“码头”。

观音阁老茶馆(图片来源:双流融媒体中心)

未来:城乡共生的活力样本

“花园与茶馆都是彭镇的灵魂。”双流区彭镇党委书记张梅表示,这座古镇正探索城乡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通过“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农户”模式,全镇推动粮油规模化种植1.7万亩,建成成都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利用闲置农房打造“南野暮白”咖啡屋等消费新场景,2024年吸引游客近500万人次,《彭镇茶事》登上《中国国家旅游》专刊封面。面对基础设施与人才储备的短板,彭镇计划三年内创成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同步推进“家庭园艺进万家”工程。

游客在彭镇田间游玩。(双流融媒体中心)

张梅描绘的蓝图里,老街的青瓦将延伸向未来:既留存剃头匠的推剪声,也回荡着跨境电商的订单提示音;既守护“天府粮仓”的农耕文明,也孕育垂直农场的科技新芽。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正是中国式乡村振兴的彭镇注解。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张晓琳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阅读:镇·了不起|双流彭镇:从三尺“老虎灶”到联合国颁奖台的振兴密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