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如何丰富与深化“一体两翼”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引领或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有机结合,是当下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路径。
作为广东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培育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三维联动”产教融合体系:在校企合作维度,与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共建8个产业学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在专业建设维度,对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动态调整24个专业方向,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精准匹配;在服务地方维度,近三年承接政府和企业横向课题137项,技术技能培训超2万人次,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校长李国年表示,学校创新提出的“五共五对接”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发展需求实现同频共振,让产教融合成果切实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从“校企合作”到“生态共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置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章节,这一关键表述的调整,是对职业教育要从单纯的人才供给端向产业创新核心引擎跃升的再次确认。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州校区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发展恰是这一变革的生动注脚。从最初聚焦土建施工领域的专业布局,到如今积极拥抱智能时代,该校专业建设经历了三次迭代升级:2007年至2015年以传统建筑类专业为主的1.0时代;2016年至2020年向数字化建造转型的2.0时代;2021以来则全面对接AI算法应用、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进入3.0时代。
从“一个人干”到“大家一起干”,在李国年看来,学院打造产教联合体的背后,核心目的就是要使学校始终保持与产业变革的同频共振。
广州城建与扬海数码科技自2013年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四维一体”的培养体系:以岗位能力图谱为基础定制培养方案,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发课程,以双师团队为保障实施教学,以创新工坊为平台开展实习,帮助企业实现规模扩张300%。与比亚迪合作的比亚迪产业学院将真实生产标准转化为教学项目,使毕业生岗位适配周期缩短60%。
“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职业需求,这决定了其必须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李国年表示,在实践中,学校构建了“三螺旋”发展模型,将企业生产要素转化为教学要素,使产业学院兼具专业教学与产业研发双重功能,最终形成“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的良性循环。
不过,深化产教融合仍面临深层挑战。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差异,往往成为制约合作深化的主要瓶颈。李国年建议,为破解这一难题,可以构建“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院校主动推进教学改革,深度参与企业研发;政府出台配套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属地政府搭建对接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只有这样,产教融合才能真正从‘校企合作’迈向‘生态共建’,实现教育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共生共荣。”他说。
乡村振兴的“技术中台”
在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一场由职业院校参与的校地合作创新正在发生。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在清远校区计划联合京东集团共建京东数字商业产业学院,在清远校区配置全链条电商实训系统,让学生在校内基地完成商品选品、直播运营全流程实战项目,助力清远佛冈的电商产业发展。这一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商全流程技能,更通过政校企资源整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清远校区
这个集教学、实训、运营于一体的直播电商基地,致力于打造成为区域农产品上行的“数字中枢”。企业投入智能直播设备,学校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地方政府整合农产品资源,三方协同打造了“选品-包装-直播-物流”的全产业链条。
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CMG乡村振兴观察报告》提出的“城乡要素再平衡”理念。当大城市职教资源呈现虹吸效应时,民办院校凭借其灵活的办学机制,正在成为连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县域产业需求的重要“技术桥梁”。正如李国年所言:“职业教育下沉乡镇不是简单的资源输出,而是要通过构建‘教育-产业-社区’的共生系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深度融合。”
然而,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校企资源投入的价值评估缺乏科学标准、人才培养周期与产业迭代速度难以同步。针对这些痛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创新建立了“三级过滤”决策机制:由市场调研团队把脉产业风向,学术委员会论证专业可行性,校企联合委员会制定实施方案。这种快速响应市场的动态调整能力,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保持在90%以上,充分展示了民办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校地企”三方联动的产教融合模式,不仅为农产品上行开辟了新渠道,更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当学校能够将教学资源转化为产业生产要素,把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时,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合伙人’。”李国年认为,这种深度协同,正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教育供给侧改革”。
【央视网观察】
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民办职业教育正在努力实现从“适应产业”到“引领产业”的角色蜕变。当一所学校能同时产出技术工人、专利成果和经济效益时,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合伙人”。这种探索不仅关乎教育变革,更是在大湾区产业升级背景下,对“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路径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