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 潮起大运河,风从东方来。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这片兼具历史厚度与创新活力的土地上,一场关于科创生态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演。从外籍科学家到海归创业团队,从生命健康人才科创共同体到中欧中心基地,拱墅以“政策+平台+生态”的立体化模式,打造出一片科创企业“破土即生长”的沃土。
政策破冰:真金白银激活创新“源动力”
杭州市拱墅区的“大运英才”项目,是人才政策精准发力的缩影。该政策按项目等级给予100万至1500万元资金支持,配套办公用房补贴、贷款贴息、融资资助、基金投资等政策,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扶持体系,并进一步增设“大运英才”计划“墅创直通车”项目,通过人才认定,提前给予最高100万元项目资助。
浙江生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单昱东说:“从申请到资金到账仅两个月,政府效率远超预期。这笔资金让我们在创业初期站稳了脚跟。”
数据显示,2022年启动至今,“大运英才”政策累计引进260个高层次人才项目,撬动社会融资10.59亿元,落地项目营收达9.84亿元。
政策红利不仅面向本土团队,更向全球人才敞开怀抱。
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纳西尔·贾拉勒的创业故事便是例证。2024年,他带着生物技术项目入驻拱墅,通过“大运英才”快速获得100万元启动资金,并享受住房、教育、医疗等“一揽子”补贴。“这些支持让我能专注于技术研发,而非琐碎事务。”纳西尔·贾拉勒说。目前,其公司正筹备建设制造厂和研发实验室,目标直指国际市场。
平台筑基:政校企联动锻造创新“强引擎”
走进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共享实验室里价值数千万的设备正高速运转。“初创企业无需重资产投入,就能使用顶尖设施。”单昱东介绍。该研究院由拱墅区政府、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共建,已孵化7家合成生物企业,其中珲达生物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生基材料更是在成立次年营收破千万元。
政校企“铁三角”模式,成为拱墅科创生态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高校输送人才与技术,企业打通产业链与市场。
以研究院为例,浙工大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团队7人,中美华东则提供场地支持和产业转化通道。“‘大运英才’把项目的发展分为启航、续航、领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行业专家、投资机构来给企业‘把脉’,这对我们帮助非常大。”单昱东说。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机制,让科研与产业无缝衔接。
国际化平台的搭建,则进一步拓宽了创新边界。该平台通过“政府资助+市场运营”双轨制,提供从注册落地到融资对接的“保姆式”服务。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内,来自16个国家的60多个项目在此扎根。
生态赋能:全球视野构建人才“强磁场”
“在拱墅,创新没有国界。”纳西尔·贾拉勒向我们展示着他女儿的照片,她马上就要在杭州上幼儿园了。拱墅区打造的“拱墅人才码”平台,整合了62项服务,外籍人才凭一码即可解决签证、医疗、子女就学等难题。
目前,拱墅全域累计建成1400套人才专项租赁房和2300套共有产权房,提供300套免费短期住宿的青荷驿站,服务1300余名高层次人才体检,营商便利度连续位列浙江省榜首。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机制创新。2024年6月,拱墅区出台杭州市首个生命健康产业人才专项政策,将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以薪酬、融资等市场化指标替代传统评价方式,这一改革让企业引进海外顶尖团队时不再受限于“唯帽子论”。目前,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已集聚外籍非华裔高层次人才60余名,包括4名发达国家院士和1名国家友谊奖得主。
开放生态的吸引力,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2025年,拱墅区启动“6+1”专项行动,计划引进6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培育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两大产业集群。与此同时“最潮实习生”“运河青创学院”等创新载体,吸引全球青年人才涌入,让千年运河焕发青春活力。
从纳西尔·贾拉勒的实验室到单昱东的微球生产线,从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到中欧中心基地,拱墅区以政策破冰、平台筑基、生态赋能的“三重奏”,奏响了科创强区的时代强音。大运河的波涛,见证过千年前的商贾云集,如今正托举起一座“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在这里,人才与城市共成长,创新与历史相辉映——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