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记者 庄媛媛)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0个学科进入前1%、近十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CNS三大顶刊发表论文19篇……翻开福建农林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成绩单,一组组数据令人瞩目。4月18日,“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走进福建农林大学,探访其在农业科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成就。
从福建农大走出去的“幸福草”
“菌草技术发明之前,植物就是植物,动物就是动物。‘以草代木’栽培申请获得成功以后,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过八旬的菌草技术发明人、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在谈及自己奉献了一生的菌草事业时依然神采飞扬。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菌草苑的菌草 庄媛媛 摄
1986年发源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菌草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经过40年的持续创新,现已从“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拓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菌草菌物肥料、菌草生物材料与能源等六大领域,形成综合配套的科学技术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开辟“菌草学”这一新的交叉学科,开创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菌草新型产业,进一步赋能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创新发展。
菌草产业链成果 庄媛媛 摄
这棵草也被称为“幸福草”“扶贫草”。林占熺一直强调,“农业技术要走出实验室,深入农民、农业第一线。”“我们的目的,就是把技术简化再简化,让老百姓一看就会、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坚守着“为人民搞科研”的初心,多年来,林占熺把这棵“扶贫草”种到了沙漠里、戈壁滩、黄河边。至今,菌草技术在国内31个省(区、市)的606个县进行应用推广,在国内建立菌草技术扶贫示范点76个,在宁夏、河南等地建立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棵“幸福草”还走出国门,奔向了全球107个国家,并在巴新、斐济、卢旺达等18个国家建立了示范基地(中心),为破解发展中国家发挥发展难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菌草技术对非洲的妇女摆脱贫困意义非凡,林占熺介绍道,“在南非,单亲妇女利用菌草技术,10平方米的工程一年就可以收入2400元(当地币)。”
4月18日,林占熺与来自纳米比亚的留学生交流。庄媛媛 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来,林占熺带领的菌草研究团队为非洲各国培养学员8000多人次,帮助非洲农户减贫致富,促进中非友好交往合作,被誉为向非洲传播菌草技术的使者。当天现场,来自纳米比亚的二十余名留学生正在进行现场教学活动,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中国菌草”点赞。
持续探索地方农林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林占熺及其团队的菌草科学技术是福建农林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在随后的行程中,记者先后来到植物保护学院与林学院,了解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之路。
福建农林大学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福建农林大学供图
在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保护学院院长侯有明展示了实验室的相关成果。据介绍,今年1月,依托“省部共建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的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评通过,成为福建省属高校唯一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林学院执行院长郭福涛展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当天下午,由林学院主办的“两岸融合促就业·科研赋能育英才”新质林业人才培养工程系列活动启动。
4月18日至19日,“两岸融合促就业·科研赋能育英才”新质林业人才培养工程系列活动在福建农林大学举办。福建农林大学供图
“两岸融合促就业,这也是我们林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郭福涛表示,活动共有来自海峡两岸的近60家企业单位参与,旨在通过招聘会、成果展、交流座谈会、人才培养研讨会以及优秀校友分享会等多种形式,搭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朝着“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方向,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系统构建强农兴农的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学科融合体系、社会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地方农林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室,学生正在做实验。庄媛媛 摄
获评2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9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批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实验室;主持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5项……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了新提升。
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专业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专业硕士点和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含培养)、2个学科入选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植物保护、林学等农林主干学科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知识创新研究迈上了新台阶。
获批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在兰科植物保育、竹纤维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关键技术攻坚结出了新硕果。
选派科特派2500多人和科特派团队300多支,实施服务项目2000余项,带动全省涉农产业增值超百亿元;承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累计培育学员1000多名;4个案例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做出了新贡献。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福建农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将锚定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目标,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在福建“奋勇争先、再上台阶”中体现担当作为,早日建成农林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