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展会|从技术赋能到生态重构 AI价值实现有了新特征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4-22 14:42:58
央视网 | 2025-04-22 14:42:5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魏鑫)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高度整合,不需要预设便能够解析复杂神经信号,精准“猜”出大脑所想,并将运动意图转化为智能仿生手的动作……在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上,一款BrainCo智能仿生手吸引全球参展商关注。

在其他展位,一批批可量产、服务具体场景的AI产品悉数亮相,涵盖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跨境贸易等多个领域。记者观察了解到,从智能传感器到工业机器人,从算法平台到垂直场景解决方案,中国展商上的展品不再强调技术参数,而是着重展示实际应用效果,重塑AI价值实现的表达方式。

科大讯飞双语翻译机,搭载星火大模型实现多语言实时互译

科大讯飞双语翻译机,搭载星火大模型实现多语言实时互译

近日,广东发布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涵盖制造、医疗等四大行业30类场景,推动AI与传统产业结合;北京、上海等地也设立千亿级政府投资基金,聚焦AI与机器人领域,推动技术落地。随着AI技术逐步成熟,各地通过资金扶持、场景开放、生态构建等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加速商业化进程。

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本届广交会上,有些参展企业已建立海外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技术出海+本地化服务”的模式,探索出一条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新路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AI企业已经跨过单纯比拼技术的阶段,背靠完善的产业链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在国际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革新商业模式:

从“卖工具”到“打造整个工具箱”

AI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输出,而是形成了更完整的赋能体系。

在4月17日的新品发布会上,小未科技(珠海)有限公司发布小未科技4G Cat.1毫米波雷达健康监护系统。该系统集成毫米波雷达技术和低功耗物联网通信技术,使其能够在不侵犯隐私的前提下,穿透衣物和被褥,实现非接触式的人体生命体征监测和跌倒检测,适用于居家养老、术后康复等场景。

这个系统不单单是一款产品,而是形成了“硬件+平台+服务”的生态闭环。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未科技通过自研AIOT平台连接硬件设备(如雷达、传感器)、云服务与APP端,形成“感知-分析-响应”全链路能力。“系统可联动智能床垫、药盒等设备,自动触发用药提醒或紧急呼叫。”工作人员说。

小未科技4G Cat.1毫米波雷达实拍

小未科技4G Cat.1毫米波雷达实拍

如今,中国AI企业正在经历重要转型:不再只是卖技术,而是要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这种从“卖工具”到“建生态”的转变,正在成为当前中国AI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方面能够让技术更有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打造全套产业服务,真正帮到合作伙伴实现数字化升级,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新范式。

打通AI商业化“最后一公里”:

为服务对象解决具体问题

成功的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切中用户痛点,创造双赢价值。AI产品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哪类产品能更好解决实际问题,就越容易打开市场。

在广交会现场不难看到,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生产流水线到日常生活,AI技术针对不同领域的痛点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展现出巨大的市场价值。

走进广交会设计创新展区,科大讯飞的智能黑板成了“人气王”。这块黑板可不简单——坐在教室任何角落,听到的声音几乎一样清楚;还能请来“虚拟老师”李白、爱因斯坦和学生问答互动,让课堂提问量翻了好几倍。老师们老师只需通过语音操控,便可减轻56%的备课负担。目前,该黑板已应用于4.5万所学校,累计服务1.5亿节课。

在海尔展台,一台冰箱吸引了众多目光——只要随口问它“减肥期间吃什么好”,冰箱立刻就能推荐适合的菜谱,还能根据个人口味调整。“以前买电器就是买个工具,现在简直像请了个厨房管家。”一位客商体验后这样感叹。

好用的AI产品,往往都特别“专一”。就像科大讯飞的智能黑板,它不是简单地把AI功能塞进黑板,而是专门解决课堂上的实际问题——让后排学生听得清,让课堂互动更活跃。这种对细分场景的“精准渗透”,正在成为打通商业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在本届广交会上,采购商们不再仅仅被酷炫的技术演示打动,而是更关心产品能解决哪些问题,让业务增加多少效益。这种务实的需求,正在推动AI企业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可以预见的是,当技术真正能为用户“算清账”时,更大规模应用的时代会更快到来。

编辑:麦锦婷 责任编辑:张晓琳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阅读:大国展会|从技术赋能到生态重构 AI价值实现有了新特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