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实践课从“地铁教室”出发

来源:福建日报 | 2025年05月15日 10:40:20
福建日报 | 2025年05月15日 10:40:20
原标题:把“地铁”开进校园之后,福州金山小学的师生研学课堂发生了蜕变——城市实践课从“地铁教室”出发
正在加载

“金山号”阅读列车停驻在福州金山小学的操场旁。

学生开展轨道模型对比小实验。

教师给学生们讲解福州地铁线路图。

在福州金山小学,“金山号”阅读列车停驻在操场旁。这节由福州地铁集团与该校共建的真实地铁车厢,如今已被创新用作校园特色学习空间,迅速成为同学们的“地铁教室”。

以这节“车头”为载体和纽带,福州金山小学近年来与福州地铁集团联合开展“地铁‘童’行 智荐新福州”跨学科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实践探索,融合科学、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为学生打造了许多有趣的“城市实践课”。

沿着地铁探寻城市脉络

“地铁可以成为品读榕城的历史课本!”以地铁为“城市教科书”,是六年(3)班“闽韵轨交探索者联盟”研学小组的任务。孩子们日常搭乘福州地铁2号线前往鼓岭,通过实地探访加德纳故居、梅森古堡等地,了解鼓岭的中西文化交融故事,展开了一场城市文脉探索之旅。

比如在“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期间,研学小组幸运采访到了外国友人后代托马斯和穆言灵。学生任姝伊告诉记者,“托马斯爷爷”向她讲述了其祖父福益华在鼓岭行医的故事以及祖父祖母因鼓岭结缘的经历,“穆言灵奶奶”则和孩子们分享了长辈记忆中的鼓岭邮局。

调研结束后,同学们结合所见所闻,提出了“文化地铁”的创意方案,如在车站融入鼓岭建筑元素、利用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等。他们制作了剪纸模型,还原鼓岭地铁站的设计。“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也能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窗口。”研学小组成员陈铭泽说。

多学科解密身边的科学

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实际问题,是研学活动的另一个目的。

“看似纤细的地铁轨道,能承受40头大象的重量吗?”带着这样的疑问,福州金山小学三年(8)班的严敏恩、纪彦隆、陈培睿等3名同学化身“轨道小探险家”,通过实地探访鼓山地铁试运行及检修厂,再自己动手实验,发现了地铁轨道的秘密。

在检修厂内,同学们目睹列车在轨道上平稳穿行,在研学笔记上记下“钢轨最薄的地方只有16.5毫米”。现场工作人员为他们讲解轨道“工”字形设计的原理,原来,配合轨枕、扣件和碎石道床,列车的重量被层层分散。

回到学校,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比小实验。他们用高密度泡沫板制作了长方形和“工”字形两种轨道模型,通过逐步增加硬币来模拟重量变化。结果显示,长方形轨道在承受189枚硬币时断裂,而“工”字形轨道直到345枚硬币时才失效,承重能力提升了约1.75倍。陈培睿同学不禁感叹:“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的实践,在福州金山小学还有很多——

三年(12)班“福星探秘队”用秒表在地铁站实地测量发现“地铁车门比屏蔽门早关3秒”,这让孩子们接触到传感器知识;在“智创模型”项目中,大家在老师和专业人士指导下分组制作了AI智慧地铁沙盘;“智说福州”项目里,他们又化身“城市推荐官”,用AI和剪辑工具自制短视频,从历史、自然、民俗、美食等方面展现福州魅力;更有学生融合地理、美术与信息技术,绘制出实用美观的福州地铁儿童线路图,拿出了跨学科学习的创新成果。

探索教联体教育新生态

对于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教育部曾印发通知,提出了“坚持实践导向,统筹协同”的要求。作为“教联体”建设的特色实践项目,福州地铁集团与福州金山小学的地铁研学活动富有启发性。通过开放地铁场景资源、送课程入校、共建地铁科研室等方式,双方将轨道交通知识融入校园课程体系。

双方还通过共建“校企联合育人基地”、聘任地铁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等方式,深化课程开发与实践合作,将企业资源转化为生动的科技课堂。这种合作模式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场域,又让他们在跨学科实践中了解城市文化,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我们将地铁资源变成科技实践课堂,让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解码大国基建的科技密码。”福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建国说。

“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希望让城市变成‘没有围墙的教室’。”金山小学校长高玉说,“金山号”地铁教室将每周开展阅读、项目学习等活动,为进一步推动构建开放、融合的教联体教育新生态提供有益探索。记者 曾子欣 文/图

编辑:庄媛媛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