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八闽文化遗产的时代脉动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5年06月11日 15:55:26
中国文化报 | 2025年06月11日 15:55:26
原标题:奔涌八闽文化遗产的时代脉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文物新篇章
正在加载

世界文化遗产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武夷山

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近年来,福建省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奋力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聚力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6月12日至13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与漳州市政府将在漳州东山县联合举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主场活动,全面展示福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新成果。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表示,福建文物系统通过深入实施考古调查研究、文物保护强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重大工程,在加强保护管理、强化研究阐释、深化有效利用、扩大交流合作等方面下功夫,有力推进福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文物新篇章。

夯实八闽文化根基

灵秀的八闽大地孕育了璀璨多元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精心呵护了福建的绿水青山和文化遗产。福建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守正创新,成果丰硕。

强化法规指引和政策制度保障,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启动修订《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工作,制定《关于加强文物建筑特殊时段火灾防范的若干措施》,先后出台《廊桥保护三年(2023—2025)行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等。

截至目前,福建有世界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0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831处。当前,福建正扎实开展“四普”工作,截至5月31日,福建调查新发现文物6925处,上传普查数据3.9万多条,落实2025年普查经费3121万元。

深化机构队伍改革。福建省文物局被升为副厅级省政府部门管理机构,形成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促成国家文物局和福建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与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海警、海渔执法等相关部门联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整治行动;与住建、消防部门联合开展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实现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排查100%全覆盖;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活动;创新保护理念,“文物保险+服务”文物管护模式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

打造福建文物品牌。打造“古田会议丰碑”“才溪调查模范”“万里长征起点”“风展红旗如画”以及中央红色交通线等文化品牌。福建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项目有10个,关圣文化史迹申遗工作正在积极开展,6月10日在东山县召开关圣文化史迹申遗推进会。开展涉台涉侨专项文物普查,实施涉台涉侨文物修缮工程,打造涉台涉侨文物品牌。

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完成全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共排查整治消防安全隐患13.3万余个。加强实施文物安全“三防”工程。“文物保险+服务”试点扩至7个县区。开展卫星遥感违法督察工作。积极推进福建文物数字管理平台建设。

展示八闽文化气韵和风采

“闽山闽水物华新”,福建不断激活文化遗产的时代脉搏,八闽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八闽文化展现新时代气韵风采。

实施考古工程。继续实施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闽侯县牛头山遗址等6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完成德化大垄口窑址等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开展月港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与研究。

深化考古研究,积极做好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工作。万寿岩、城村汉城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昙石山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推动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深化价值阐释。充分发挥馆校合作的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作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为开展红色传统教育奠定基础,重点加强海丝文物、涉台文物、水下文物等价值研究。编撰出版了《福建文物概览》《八闽物语》《文物里的“福”》等系列丛书。

转化考古成果。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在泉州、武夷山连续举行了二场“何以中国”发布会。举办2024年度全省考古工作汇报会,公布18项重要考古成果,出版4项考古成果。

扩大八闽文化影响力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成为推动福建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引领培育福建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的浪潮。福建把文旅经济列为“四大经济”的底气,正是基于海洋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闽都文化、船政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

提高展陈水平。着力将博物馆打造成“生活的会客厅”,提升全省152家博物馆公共服务和展览展示水平。“初见如故——福建博物院馆藏精品文物首展”入选2025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漳州市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水仙之乡 女排岁月展”获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印记”“宋词里的福建”等多个展览入选“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福建博物院馆藏文物《与妻书》入选“《国家宝藏》中华文明标识”。

促进文旅融合。打造一批展现八闽文化气韵与风采的文物主题游径,“廊桥化境”文物主题游径入选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今年,全省博物馆春节期间接待观众223万人次、“五一”期间接待观众135万人次,其中,“关山共赴 盛世中华——周秦汉唐文物大展”“五一”期间接待观众11万余人次,文创销售突破80万元。

发挥社教功能。丰富廉政教育形式,推出“爱廉说——文物话清廉特展”。推出“‘数’说革命文物:1929—1934毛泽东在福建”数字化项目,丰富革命传统教育形式。拍摄《福建文物地标》微纪录片,宣传福建文化遗产,扩大福建影响。

绽放八闽文化世界光彩

文化遗产作为跨越时空的文明密码,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智慧与记忆。今天,八闽文化正以傲人新姿,在交流互鉴中彰显福建文化价值。

开展展览交流。“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碧海丝路 东方之舟”展览等海丝主题展赴海丝沿线国家、联合国总部展出;“福建文化之美——中国福建工艺美术特展”在亚美尼亚开展;“文明桥梁——福建南岛语族考古成果展”列入国家文物局“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将赴斐济等国巡展。

开展学术交流。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举办南岛语族与海洋文明等多种学术会议,推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南岛语族专业委员会落户平潭,连续举办海峡论坛·南岛语族文化学术论坛,并成为首个纳入海峡论坛框架的文物领域活动,开启了两岸文物领域融合发展新篇章。

开展国际合作。主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全力推动对外宣传展览交流活动、文化遗产合作,与西班牙、德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世界遗产项目合作。参与2025年南非水下考古项目。举办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水下考古国际培训班。

傅柒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抓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按照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推进文物事业迈上新台阶。将着力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继续推进“四普”工作,确保完成年度任务;抓好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普法宣传工作和《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文物事业“十四五”规划总结和“十五五”规划制定及“万里茶道”申遗和关圣文化史迹申遗等工作。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物新篇章作出福建贡献。(黄国勇)

编辑:庄媛媛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