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 (记者 徐偲)在马里锡卡索市,纺织厂与食品加工车间沿跨境公路延展,8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将连接马里、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三国市场,未来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坦桑尼亚规划的4万亩现代化农场上,将引入中国良种、农机与加工技术,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6月13日,《中非产业链合作项目落地实施方案总纲》正式发布,19个项目落地实施方案描摹出中非合作的崭新图景。
这些正在孕育中的场景是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提质升级的缩影,更折射出中非经贸合作的阶段性重要转折:从资源贸易到产业链共生的升级之路已全面开启。
转移:探索产业生态“本土化”
技术转移,是这条产业链升级之路最鲜明的关键词。
在湖南红太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太阳新能源”)的展区,一套红白涂装的整机设备前围满非洲客商,这是该公司带来的战略创新成果之一——新一代构网型微电网解决方案。
微电网解决方案的推出是红太阳新能源在非洲布局产业链升级的关键一步。“非洲的现状一个是用电成本高,另外一个是经常停电,这极大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在展区现场,红太阳新能源市场总监桂经天向记者介绍,该公司已不再局限于商品出口,而是希望提供一整套为非洲解决电力危机的新能源解决方案。
今年5月12日,红太阳新能源与尼日利亚签署协议,将为该国打造首条本土化光伏组件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年产能预计达600兆瓦,可为偏远地区、工业园区及医疗机构推进分布式电站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桂经天说。
转变观念的不仅只有企业。将目光移向尼日利亚南部的莱基自贸区,这个由中国铁建、中非发展基金、中土集团和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尼日利亚拉各斯州政府共同投资运营的30平方公里经贸区,已吸引来自中国、尼日利亚、法国、印度等4个国家的134家企业注册入园,其中65家企业已经投入生产运营,创造就业岗位超5000个。
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
“目前,莱基自贸区已经有多家中资企业开始从传统的商品贸易向产业链深度合作转型,这也是园区近年来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之一。”莱基自贸区招商负责人杨洋说。
一个典型案例是CANDEL农药厂项目。CANDEL是尼日利亚本地领先的农业化学公司,其生产技术和关键原材料由中国湖北工业大学提供支持。在莱基自贸区的协调和推动下,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徐保明教授团队于2016年至2019年期间,为CANDEL提供了完整的农药生产线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本地实现了从配方、工艺、设备到质控的全流程工业化能力。这种“一站式”的技术解决服务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
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累计总产值499.6亿美元,累计向当地上缴税费30.4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7.3万个直接就业岗位。
协作:打通产业链融合“血脉”
中非产业链的深度交融,本质是一场以协作为底色的系统革命。
中国企业“出海”蔚然成风的同时,也催生了日益旺盛的“走出去”金融服务需求。为服务中非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在本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交通银行发布了《中非经贸深度合作金融服务方案》,聚焦中非产业链培育合作、互联互通、绿色发展等领域推出十大举措,精准满足企业“闯非”金融需求。
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举办地的金融主力军之一,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围绕中非投资与贸易积极提供服务支撑,全链路嵌入金融产品。
三一集团是我国最早一批进入非洲市场的工程机械企业,参与了众多非洲重大项目建设。以该企业为例,交行湖南省分行深入调研企业跨境金融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多项跨境金融和投融资方案,2024年对接跨境贸融业务超5亿元,保函业务规模同比提升115%。
更深层的协作正在人才培育的土壤中生根。
“非洲70%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每年有超过1200万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谈及非洲工业转型,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非洲局局长阿胡娜·伊扎康瓦点明了其背后亟待挖掘的内生动力。
中国职业教育经验的跨洲“移植”,或将成为推动中非产业链合作、促进贸易繁荣的关键一环。为此,展会期间专题举办了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对接活动,10个涵盖职教合作备忘录、产业学院共建、海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成功签署,赞比亚职业教育需求项目、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合作项目等多个中非合作项目得到现场推介。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南开展国内对非培训12.5万人次以上,设立海外办学点65个,累积为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技术人员超1万人次。在未来,这个数字还将持续增长,为中非经贸合作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当莱基自贸区的自主生产线轰鸣作响,红太阳新能源的微电网点亮非洲矿场,交通银行的增信支持全周期无缝覆盖——中非合作的质变已清晰可见。从资源交换到技术共生,这场跨越数千公里的握手,正以产业链深度交融为纽带,编织命运共同体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