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记者 黄钰姣)在厦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内,专业教练常态化为市民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让健康理念渗透进市民生活的肌理;在厦门的“体卫融合示范社区”,专业运动处方师化身“健康管家”,为居民量身定制“运动处方”,让科学锻炼成为社区新风尚……一系列举措,让厦门这座城市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健康氛围,也让全民健身的理念在鹭岛大地蓬勃生长。
在厦门市思明区升级打造的全国首家集智慧健身房、体卫融合、国民体质监测、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于一体的“四合一”站点——思明金祥站,跑步机、健身车、划船器等智能健身器材供居民免费使用。
6月15日,中央广电总台财经中心发布的2024—2025年度《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发布活动——“美好生活城市之夜”在合肥成功举办。数十万公众参与的《美好生活大调查》有关百姓消费趋势、文旅热点、健康生活、生态宜居以及城市满意度等多项重磅数据在现场发布,厦门市被评为“美好健康典范城市”。
厦门市被评为“美好健康典范城市”,图为“美好健康典范城市”颁奖现场。
近年来,厦门深入践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首创社会体育指导员驿站,试点建设“体卫融合示范社区”,全方位引导市民通过科学运动拥抱健康生活。
数字赋能“体卫融合” 运动处方护航健康生活
“请按照AI虚拟健身教练指导的动作去做,注意下腹核心要收紧。”在厦门市思明区梧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师正在指导居民林女士使用AI健身器械。
“我们根据居民的需求和身体情况,做医学检查并对其进行运动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居民制定运动处方方案,之后会有专业的体育教练对居民进行健身指导。”厦门市思明区梧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动处方师黄德志说。
“原本我是个不怎么锻炼的人,来这里健身之后生活就变得比较规律。现在我一周大概健身两到三次,养成了健康的运动习惯。”林女士表示,半年前自己的尿酸在560μmol/L左右,现在经过锻炼降到300μmol/L左右,血脂也降了很多。
居民按照AI虚拟健身教练指导的动作做运动
“运动处方”是给居民制订的系统化、个体化的健身指导方案,居民拿到“运动处方”之后,就知道怎么练、练什么、练多少时间,以治疗和预防慢性病,增进身体健康。
2019年起,厦门市体育局联合厦门市卫健委开展“体卫融合示范社区”试点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运动处方门诊,并聘请高校的体育专家团队进行辅导,针对一些有慢性病、基础病的人群,通过进行适合的体育健身运动,达到早期干预、改善甚至完全治愈疾病的目标。
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的技术创新支持,厦门市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分析等技术,在“运动处方”的辅助决策生成、运动处方管理系统、动作库、AI虚拟健身教练等方面产生了丰硕成果。先进技术的创新应用打造了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降低了跨专业服务的技术门槛,提升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如今,体卫融合试点单位都配置了智能化国民体质监测一体机,将体质检测服务与医学体检有机结合起来,为市民提供精准的运动处方及建议。
居民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使用国民体质监测一体机进行测试
厦门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郑志君表示,厦门构建起了“政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社区—科研院所”四位一体协同机制:体育、卫生部门进行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运动处方门诊;社区居委会提供免费的健身场地并组织群众参与;高校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在试点社区细化“运动前评估筛查”及“运动处方制定与执行”两大运动模块,厦门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运动干预工作流程。
如今,厦门市建成体卫融合试点28家,社区智能运动健康中心3个和智能健身舱60余个,为超过10万人提供了个性化运动处方及运动建议服务,累计制定运动处方、运动建议、训练计划超15万份,AI虚拟教练累计提供健身指导服务超250万人次,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深刻转变。
首创社会体育指导员驿站 让科学健身“触手可及”
“站位、备弓、起弓、引弓、固势、审的、撒放……”在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市民在科学锻炼中实现了“身心双修”,既掌握了射艺技能,又培养了运动兴趣。
在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市民在学习射艺。
近年来,福建厦门创新构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体系成效显著,这一由厦门市体育局指导、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运营的惠民工程,自2021年启动以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惠及全市45万群众,成为基层体育服务的标杆。
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开设公益课程为核心,推出器材借用、健身指导等十大便民服务。驿站开设太极拳、跆拳道、射艺等25余门特色公益课程,累计开展3000余场教学活动,深受群众好评。
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先后开设太极拳、跆拳道、射艺等25余门特色公益课程,吸引数万群众参与,深受群众好评。
“以前想健身找不到专业指导,现在家门口就能上免费课程,还有器材可以借,全民健身越来越方便。”家住厦门市思明区的市民陈晶晶说。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力,厦门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实现了从传统服务向智慧化、精准化服务的转型升级。依托“厦门i健身”微信平台的“公益课程”“找指导员”“单位登录”三大功能板块,当地实现了健身服务“一键直达”,市民可在线预约课程、查询周边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还能完成场馆预约、器材借用等操作,目前,平台超110万用户注册,入场锻炼人次超1000万。
除了市级总站外,厦门也在全市推广驿站建设,在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海沧区、翔安区已建成各级驿站12个,推动90个社区搭建平台、提供场地,方便社会体育指导员就近常态化开展公益课程和科学健身指导活动,已开设跆拳道、跑步、太极拳、跳绳、健身气功等70余门课程,累计开课7000多场,惠及群众45万人。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志愿服务案例获评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优秀案例”。
厦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驿站服务网络,深化数字化平台功能,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向更广泛的基层延伸,让科学健身理念惠及更多群众,为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今,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厦门群众体育健身意识逐渐提升,国民体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3.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5年,厦门将持续新建、改建一批近邻运动场,推动全市智慧健身房数量扩容至50家、经常锻炼人口占比达45.3%,实现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全覆盖,让体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