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破壁垒促融合 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6-19 22:05:36
央视网 | 2025-06-19 22:05:3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鸡鸣三省大桥(何川/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鸡鸣三省大桥通车当日,彝族姑娘杨梅第一次驾车驶过286米的桥面,1分钟抵达对岸云南亲戚家。这座横跨川滇黔天堑的“连心桥”,结束了赤水河畔汉、彝、苗族群众翻山越岭4小时的历史,也拉开了泸州探索民族地区“破壁垒、促融合”的实践序幕。

四川泸州市现有4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5万人。作为少数民族散居市,近年来,泸州以红色基因铸魂、特色产业强基、法治创新固本,各民族在赤水河畔共绘“石榴籽”般紧密团结的时代新画卷。

79岁的“五老”红色宣教员胡敬华(何川/摄)

红色文旅:打破文化壁垒,激活共情基因

在古蔺县太平古镇,79岁的“五老”红色宣教员胡敬华,用28年讲述四渡赤水时各族群众拆门板搭浮桥支援红军的往事。“长征精神是串联各族人心的红线。”如今,他创编的船工号子由其孙子胡炼传承,在古镇常态化展演。

太平镇的蜕变印证着文化融合的力量。曾因交通闭塞陷入“人去楼空”的古镇,近年统筹12.8亿元专项资金升级基建,打造红色音乐公路、悬崖栈道等地标。

咖啡馆主理人陈二妹的创新——“四渡赤水特调咖啡”,成为游客打卡爆款,“五一”单日营收破3000元,周边新增民宿、民族服饰租赁等业态9处,汉、苗、彝商户共创“长街百家宴”,去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产业赋能:打通经济血脉,共筑致富链条

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的甜橙基地里,种植大户吴晓正直播推销“赤水河”品牌血橙。通过“村党支部+基地+龙头企业+村资公司+农户”五重利益联结机制,该村1200亩高标准山地机械化果园年产甜橙200万斤,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他们引入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系统,培育的晚熟8号血橙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更吸引5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返乡就业。

在鸡鸣三省大桥东岸,杨梅的电商直播间将彝家腊肉卖向全国。“大桥让运输成本降60%,我家甜橙30%走线上!”这座“致富桥”激活乌蒙山区40万人生活圈:赤水河村建起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楼特产集市、二楼民族团结展馆。从云南嫁到四川的彝族姑娘熊芳感慨:“跨省婚姻从‘翻山越岭’到‘一脚油门’。民宿旺季收入翻了几番。

 法治创新: “石榴籽”调解模式扎根乡土

长期以来,受发展不均衡、语言文化习俗差异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矛盾纠纷往往易发难调,相关案件面临“案结事未结”“口服心不服”“判不下”等困境。“喝担保酒,摔碗为誓!”在叙永县法院摩尼法庭,彝族“德古”(族长)用民族习惯化解耕牛纠纷的案例,成为全国推广的“石榴籽”调解模式雏形。面对苗族堂兄弟祖坟争议,调解员以“同祭三代血亲长辈”风俗促成和解;针对“烧纸钱冲撞家门”索赔8万元的纠纷,1.2元微信红包“挂红”便平息矛盾。

摩尼镇镇长潘玥玥介绍,该模式整合“民族乡贤+政法干警+行业力量”,构建“专群结合、德法合治、体系规范”的调解体系,在全县成立调解工作室255个,调解工作站23个,调解委员会1个,纠纷调解成功率从50%左右上升至90%左右。2019年,摩尼法庭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1年,“石榴籽”调解模式在全省推广,这一首创模式已成为展现四川民族团结的亮丽名片。

 民族团结实践:资金精准滴灌,凝聚向心合力

“民族类资金要浇在共富根脉上。”叙永县委统战部副部长范小青表示,近五年全县投入5742万元实施民族项目122个,其中3484万元发展特色产业,建成省级现代竹产业园、非遗工坊7个。草把龙、咪苏唢呐等11项非遗入选省级名录,《彝族余氏五诗人诗集》等10余部民族文献出版。

在中央红军长征“鸡鸣三省”会议旧址所在的石厢子彝族乡,红色研学与彝寨风情联动发展,去年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石榴籽”调解模式更升级为“促发展金钥匙”——摩尼镇正搭建“调解+发展”双平台,将调解室变为苗绣、蜡染产业联络站,推动“团结谋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赤水河畔的甜橙园到鸡鸣三省大桥的车流,从太平古镇的红色实景剧到摩尼法庭的“石榴籽”调解室,泸州以“融”为笔,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答卷。正如胡敬华在船工号子中传唱的:“众人划桨开大船”,泸州各族儿女正携手穿越历史烽烟,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奋楫前行。

编辑:李青昕 责任编辑:张晓琳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阅读:四川泸州:破壁垒促融合 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