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市三江新区第一实验小学(何川/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万里长江第一城,西南民族交融地。在四川省宜宾市,540余万各族同胞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共同绘就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画卷。
这座三江交汇之城,从翠竹摇曳的苗乡到书声琅琅的校园,从飘散茶香的加工厂到活力迸发的体育场,处处涌动着交融发展的蓬勃生机。
兴文县仙峰苗族乡一角(何川/摄)
产业共富:青山沃土结硕果
在上个世纪,兴文县仙峰苗族乡一直以煤硫矿作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撑。自2015年起,群鱼社区村里的7家煤硫矿山企业逐渐关停。为了找到新的发展支撑,该村决定依托海拔高气候凉爽、竹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郁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康养旅游。
苗族“女管家”家门口就近就业(何川/摄)
该度假区以苗族文化生态康养为核心,目前已成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024年避暑高峰期,度假区日接待游客超4000人次,全年达15万人次,以旅游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增收,旅游收入突破4500万元。
仙峰苗族乡方竹竹海(何川/摄)
仙峰苗族乡是中国林学会认定的“中国方竹之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方竹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余亩,年产笋约8300吨,产值6600万元,实现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4亿元。通过精细化管理方竹林,该乡方竹笋亩产量从300斤跃升至800斤,带动村民每年增收3200余元,日加工能力达3吨的方竹笋加工厂,让在工厂务工群众每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
相距30公里的麒麟苗族乡,千亩油茶基地创新“三方融资、三级融智”模式,现代化加工厂日处理茶籽10吨,让400亩茶油树年产值突破200万元。“昔日的残次林变成了‘绿色银行’,我们合作社106户社员户均增收超4000元。”苗族社员梁中华说。
三江新区第一实验小学课间游戏(何川/摄)
文化交融:童心苗韵共芳华
在三江新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正跳起竹竿舞。校园里56个民族卡通形象点缀长廊,师生共绘的“民族一家亲”主题墙成为文化地标。
“学校秉持着让各族学生共同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的教育理念,将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摇篮。同时,我们与凉山州雷波县学校共建教研团队,促进两地各族师生的交流互鉴。”校长熊继华表示。在3000余名师生参与的“千籽同心”石榴节上,孩子们将承诺卡系上石榴树枝头,许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誓言。
在兴文县苗医体验馆,游客正在辨识百草园中的苗药,馆内展示的300余种苗药,生动展现了民族医药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这是全国三所公办苗医药研究基地之一,获16项国家专利。”该馆负责人介绍道。该馆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传统苗医技法与现代康养结合的服务惠及前来开展健康调理的2万余人,成为民族医药传承创新的窗口。
治理创新:细语连心聚温情
翠屏区金沙江社区的“榕言议事点”内,苗族的金沙江社区党委书记杨永康刚为维吾尔族商户协调好店面续租。“双语调解让沟通零距离。”荣获宜宾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的杨永康,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信念深耕社区10年,累计化解矛盾32起,解决诉求47项,用双语沟通、活动联结和热情服务传递邻里温度。社区还建成了6000平方米共享空间,第七届“舞动金沙”文化艺术节吸引了35支队伍参加,“全国老年友好型示范社区”等9项国字号荣誉见证了其治理成效。
“一家亲”篮球赛(何川/摄)
珙县体育中心篮球场上,川滇两省青少年正在激烈交锋。作为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4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珙县“同运动·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向各族群众免费开放。基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每年来此运动交流群众超10万人次,累计培养输送200余名体育人才。
近年来,珙县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内循环”模式,广泛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并积极承办全国“民体杯”全国民族健身操比赛、四川省“同运动·一家亲”群众篮球交流赛、“鸡鸣三省”云贵川篮球联谊轮庄赛等赛事,每年举办50余次群众性体育赛事,以体为媒,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