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记者 来巧雲)在湖北省博物馆的VR剧场内,游客戴上设备瞬间穿越至2400年前的曾国宫殿。随州曾侯乙编钟在虚拟空间中缓缓浮现,钟体纹饰的每一道刻痕都纤毫毕现。这一沉浸式体验,正是湖北以科技重构文明记忆的生动缩影。
2025年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这件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青铜瑰宝,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以全新姿态走向世界。
千年礼乐的全球认证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明确建议随州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2018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启动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建议》,湖北省档案局正式启动曾侯乙编钟申报工作。2023年1月,随州曾侯乙编钟成功列入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取得申报资格。2025年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在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记者见到了随州曾侯乙编钟原件。这件国宝陈列在高4米、面积100平方米的巨型文物展柜中,参观者既可以环绕展柜近距离观察,也能在展厅二层俯瞰全貌,从不同维度捕捉编钟的精妙细节。
清晰的铭文、细腻的纹饰、栩栩如生的武士造型、黑漆红彩的横梁……千年历史的密码在这些纹路间次第舒展,让尘封的历史“活”了起来。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因其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名扬海外。时隔47年后,这件青铜重器凭借国际学术界对其本体及铭文的持续深耕,终于以文明活态见证者的身份荣登《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标志着其作为“有声文献档案”的独特价值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最高认可。
尤为珍贵的是编钟上的3755字铭文,它以乐律实物与文字记载双重佐证的方式,将2400余年前人类的音乐智慧封印于青铜纹路之间。
据了解,其铭文记载的28个律名中,三分之二为传世文献所未见,而其十二律俱全的乐音体系,更加证明中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掌握了与现代十二平均律高度吻合的音乐理论。
数字技术激活青铜史诗
当千年古韵撞上数字浪潮,尘封的历史被赋予了触手可及的魔力。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展——“穿越青铜纪”,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戴上VR眼镜,观众瞬间穿越回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中,曾侯乙编钟以超高清的形态矗立于宫殿之中。高精度3D建模、动作捕捉、实时渲染等先进技术,将编钟的每一个纹饰、每一道纹路都精细还原。
游客丁玲在体验了“穿越青铜纪”VR展后表示:“在VR虚拟场景中我们可以亲手敲击编钟,可以近距离观察编钟的铸造工艺,还可以在虚拟的曾侯乙宫殿中漫步,领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风貌,感觉真是太棒了!”
在VR虚拟场景中观众不再只是隔着展柜远眺文物,而是成为了历史的亲历者。数字文物VR展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文物从静态的展示转变为动态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
从深宫到云端的文明交响
曾侯乙编钟的全球传播,呈现出“原件典藏、复制件传声、仿制件远行”的立体格局。
1978年出土三个月后,随州曾侯乙编钟原件在武汉奏响《东方红》,成为人类首次用2400年前乐器演奏的现场音乐会。随州曾侯乙编钟原件也以其空灵美妙的音色惊艳了世界,其珍贵音频被完整提取并数字化保存,开启了其演奏艺术的现代篇章。
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会现场
1997年,香港回归,音乐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曲《1997:天地人》,将从曾侯乙编钟原件提取录制的古老金石之声融入现代管弦乐之中,完成了跨越千年的演奏。
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演奏为核心组建的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自1987年成立至今,常年驻馆演出,为到访的海内外观众奉献了一场场视听盛宴,至今已接待观众数千万人次。
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其仿制件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先后出访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
从随州幽深的墓穴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记忆圣殿,从金声玉振的青铜原件到虚实交融的VR奇旅——曾侯乙编钟的千年生命轨迹,在荆楚大地上被科技的力量不断延展、重构与激活。
湖北省始终致力于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今年6月,湖北省2项档案文献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18项档案文献入选第三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至此,湖北省文献遗产数量为61项省级名录、9项国家名录和1项国际名录,共同形成了湖北省文献遗产名录体系。在这场文明记忆的数字化迁徙中,湖北正以先锋姿态,书写着让文物“活起来”、让世界“听进去”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