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福建水产持续“上新”:全国首批无边海带幼苗试养成功,物美价廉的绿盘鲍批量上市,个大肥美的三倍体生蚝迎来采收高峰……福建水产新品种(系)不断涌现,多个水产苗种产量及养殖规模始终位于全国领先水平。
种苗是水产业的“芯片”,作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大省,福建探索海洋种业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截至目前,福建已成功开展人工繁育的海洋经济物种近120种,先后培育出大黄鱼“闽优1号”、坛紫菜“闽丰1号”、海带“黄官1号”等20多个国审新品种,这些成果不仅丰盈了国人餐桌,更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种质资源位居全国第四
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有一座经济藻类的“诺亚方舟”:恒温恒湿环境下,大大小小的玻璃容器里,不同株系的紫菜、海带种质在柔和灯光下散发出莹润光泽。
“这里分别保存了不同海区、不同生境的300多份紫菜和1000多份海带的丝状体克隆样本,是一座国内少有的存量丰富的藻类种质资源库,为我们开展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宝贵原始资源。”该所副研究员钟晨辉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基于资源库支撑,其团队参与培育的全国首批无边海带在福建连江试养成功。经专家认定,无边海带与目前广泛养殖的普通海带相比,边缘褶皱不明显,可利用的中带部更加宽大,整片利用率可达85%—90%,具有明显增产优势,已被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列为水产养殖选育系,近期正在申报国家新品系认定。
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基础。这个藻类种质资源库是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支持下建立的。在此基础上,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联合育种企业培育出了数个生长快、品质优、产量高的藻类新种质,深受养殖户欢迎。
福建不仅藻类种质资源丰富,鱼虾贝种类数量也居全国前列。今年4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首次发布全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名录。普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共计313个,位居全国第四。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普查成果有利于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提高福建水产种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夯实产业“地基”。
自主创新做强种业“芯片”
得益于科学育种技术的进步,福建打破了海带仅能在北纬35°以北海域生长的传统认知,进而成为我国海带养殖的重要基地。如今,福建正以更多创新成果书写渔业科技新篇章。
眼下,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王国栋团队进驻厦门水产种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开展提升紫海胆饵料转化率研究,目的是进一步为苗种企业降本增效。去年底,该团队在位于福建霞浦的育种试验场内投放首批30万粒紫海胆苗种,迈出向市场推广紫海胆的第一步。
“我们培育的紫海胆苗预计14个月可以达到上市规格,具有更快的生长优势。”团队成员、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赵谭军介绍,长期以来,因主要养殖的经济海胆偏冷水性,在南方无法度夏,我国海胆养殖市场主要分布在北方的辽宁和山东。为进一步满足南方市场需求,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充分利用厦门水产种业产学研孵化基地这一科研平台,成功挖掘适合南方养殖的紫海胆,通过分子标记手段筛选到高变态率的紫海胆亲本,攻克大规模人工养殖紫海胆的核心技术。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示范室主任陈建春介绍,在福建省参与培育的水产新品种中,有14个品种由厦门涉海院所及相关企业牵头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其中,厦门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鲍鱼、东风螺等品种实现产值达百亿元。“厦门拥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创新平台和团队,水产种业研发实力基础雄厚。通过整合科研力量,厦门为全省水产种业振兴提供关键支撑。”陈建春说。
截至目前,福建已连续开展四轮水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建设,有效弥补水产种业基础设施短板和科研薄弱环节。在该工程的推动下,大黄鱼、鲍鱼、白对虾、海带、紫菜等大宗养殖良种规模化育苗供应量保持全国第一,为提升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保障“蓝色粮仓”稳定供给贡献福建力量。
多方合力擦亮“福渔”品牌
近年来,福建通过构建完善的良种繁育生产体系,逐步实现主要养殖种类良种的规模化人工培育和养殖生产,形成以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紫菜、海带、海参、河鲀十大特色品种为核心的千亿产业链,推出“福鱼”“福鲍”“福鳗”“福参”“福藻”等系列“福渔”品牌,让越来越多高品质福建水产品“游”上了国民餐桌。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林琪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及健康理念的普及,当前水产品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化、高品质和健康化趋势,水产渔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2024年8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牵头创建福建省海洋水产种业研究中心,认定15家水产良种场为首批水产保种育种供种共建基地。林琪说,未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将深化与良种场合作,并引入动态退出机制,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认识到种业创新的重要性,引导企业积极投身种业创新,与科研机构携手共同擦亮“福渔”品牌。
“我们正在着力构建育种工作长效机制,以解决‘短期项目’与‘长期育种’的矛盾。”林琪说,新品种培育周期长、投入大,而科研项目立项周期短,通常仅有两三年,二者难以适配。此外,市场初期对苗种供不应求,部分企业急于求成,忽视选育质量,这些现实矛盾制约了育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所正在谋划长期育种计划。例如,以15年为周期,联合省级良种场进行保种和选育工作,研究所可以确保新品种持续推出。(记者 符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