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茶香四溢,风景如画。李郁 摄
七月的风,带着乡野的芬芳,扑进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巷弄。几辆挂着浙牌的旅游大巴格外醒目,车门一开,戴草帽、挎相机的游客便散入畲村的风情里。
“暑期一到,这路都快挤不下咯!”村党总支书记吴贻国在村部小院品着茶,笑意从眼角漾开。他身后,层叠的茶山一直漫到云边。
“总书记视频连线的嘱托,是刻在心上的路标。”他指向那片绿海,“红色研学引来人流,标准化茶园稳住根基,省级龙头茶企带着我们,让一片叶子‘接二连三’——茶园变公园,茶厂变展厅,茶农变股东。”
话音落处,是沉甸甸的收成:2024年村集体腰包鼓了130多万元,乡亲们人均进账近4万元。谁能想到,脚下这片游人如织的土地,曾是“中国扶贫第一村”?望不到头的穷日子,像褪色的旧照片压在箱底。如今,它悄悄换了新颜,成为宁德山乡巨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打好特色牌,蹚出共富路。今年起,宁德市推出“强村共富”三年行动,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77%、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37%,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村融合增后劲
晨光漫过山坳,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在白茶与瓯柑的清香中苏醒。
“吱呀——”王绍访家的门开了,大彩电正播着早间新闻。墙上两块匾引人注目:“畲汉一家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家里媳妇说了算,大事咱商量着来。”王绍访热情地打招呼。
“那会儿,我们田头自然村‘挂’在半山。村里欠着一屁股债,连个议事的瓦片地儿都没有。”妻子雷阿兰瞥一眼丈夫,“当初让他倒插门来这穷山沟,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转机系在一个被乡亲们“劝”回来的能人身上——老王书记王周齐。
他掏空家底,把9.8万元借给村里办经营部;上任头三年,一分工资不领;咬着牙处置掉村办企业的烂账。几把火烧过,冷透的人心终于暖了。“人穷,脊梁骨不能弯!”老王书记的嗓门不高,却像钉进木头的榫头,结实。
柏洋人开始“捕风”——捕捉国家建设的风口。
沈海高速福宁段的爆破声还在远处闷响,老王书记已带人蹲在工地边琢磨开了。“修路是不是缺石头?”碎石厂紧跟着开张。第一笔分红20多万元攥在手里时,票子浸透了汗,也焐热了心。
高速修完,弃渣堆成了山。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废渣变身为闽东第一个村级工业小区的基石。机器声从此没断过,8家企业扎下根,像8棵摇钱树,年年给村集体摇下150多万元红利,更让1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挺直了腰板挣钱。
温福铁路的勘探旗插进山梁时,柏洋人早备好了“砂石礼”。村民凑份子成立公司,专供铁轨下的垫料。“铁龙”呼啸而过,村集体的账上每年又稳稳当当多出45万元进项。
2010年9月,习近平同志到柏洋村调研新农村建设,留下殷殷嘱托。
机遇像山泉,淌进家家户户的小院落。王绍访嗅着风里的咸鲜气,联合19户邻居建起紫菜加工厂,就近消化福鼎、霞浦产的优质紫菜,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几十名村民在厂里干活,年底还分红,一年十几万元稳稳的。”
王绍访一边泡茶,一边掰着指头算山上的收成:几百棵瓯柑去年卖了近20万元;两亩黄栀子,晒干就成了宝,18元一公斤抢着要,净落袋5万元。“现在日子过得踏实,既能挣钱,又能守着家。”他在福鼎城关买了房,方便儿子念书。
更大的“肥肉”在5公里外——宁德核电。老王书记的眼光毒:“几千号检修工总得睡觉吃饭!”村里合资的“永和苑”拔地而起,空调外机整天嗡嗡响,穿着工服的人流昼夜不息。单这一项,村集体年增收500多万元,活脱脱的“以产带村,以村促产”。
产村融合的路并非坦途。机器会旧,技术会老,村里的后生也曾像鸟雀飞向山外。柏洋人自有法子:请高校专家来把脉,给老厂子换上智能新装,喊游子回家,新活力一点点注进来。
2021年,小王书记王兆品从父亲手中接过泛黄的村账本。振兴大酒店在山脚下亮起霓虹,年租金550万元稳稳落袋;核电公寓二期今夏刚落成,租金又叮当作响;山上“金山农耕园”里,笑声惊飞了林鸟——旅游饭,柏洋人也端稳了。
落日熔金,文化广场热闹起来。荷塘边散步的人影拉得老长,畲歌混着广场舞的鼓点,在暮色里荡漾开。一阵晚风吹过,村委会门口“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的牌子,映着广场的灯火,亮堂堂的。
2024年,柏洋村村集体收入127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07元。数字是冷的,但广场上雷阿兰们舞动的裙摆是热的,王绍访茶杯里袅袅的热气是暖的。在这里,产与村早不是两张皮,而是山涧与溪流的共生——彼此成就,奔涌向前。
跨村联建奔富路
茶叶烘焙机低鸣,8个小时过去了。打开机子,茶香瞬间氤氲四周,林正锦抓起一把干茶凑近鼻尖,又轻轻撒回竹匾里:“香气还差点意思。”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的空气里,淡季也浮动着茶香。沿溪而立的茶叶加工小微园飞檐翘角,像从老茶园里长出的新枝。
“喏,旧窝在对岸。”林正锦指向溪对岸的一座旧钢棚。300平方米的老厂房,是他心里多年的结:“场地小,机器施展不开手脚,哪敢接大单。厂房紧挨村民房子,机器一开,心就吊着。最愁的是SC认证拿不下,客户不敢下单。”搓着沾满茶毫的手指,他像在搓一段发涩的旧时光。
坦洋及周边村庄像林正锦这样的家庭式小作坊不在少数,掣肘几近相同。
对症下药!一座5000多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小微园拔地而起,配有智能连续式生产线,萎凋、揉捻、发酵等均可自动化作业,5家企业已“拎包”入驻。
林正锦带着他的“善农农业”搬进800平方米的新家,摇青机、揉捻机各得其所。
“搬进来那天,窗全打开了,风呼呼地穿堂而过。”他深吸一口气,“茶叶那股‘闷味’,散啦!”上月宁德红茶大赛上,他的茶从260多个茶样中脱颖而出,捧回“花果香型特别金奖”。
老客户林仙明特意从天津赶到厂里,预订下一批货:“今年的茶,汤透亮,喉头润!”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将坦洋村作为农村党建联系点,坦洋工夫茶是这里的招牌。这些年,围绕一片茶叶,村里坚持“村、人、茶、文、旅”五位一体,书写乡村振兴的“春天故事”。“两年前,村集体收入就已破百万元。”坦洋村党支部书记李青青说。
漫步古村,不时与福茶馆、非遗文创工坊、宁时光“库迪村咖”等新业态撞个满怀。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坦洋的故事并未止于坦洋。
去年,福安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以坦洋村为核心,携手周边6个村庄成立“大坦洋”片区乡村振兴联合体。然而,与坦洋村振兴迈大步相比,其他6个村发展相对迟缓。7个村的联结点在哪?
“产业相近、地域相邻、人文相亲、资源互补。”在茶叶加工小微园里,“大坦洋”片区党委书记罗小芳指向墙上新挂的“大坦洋片区产业图”,“片区七成人家做茶,有的茶园广,有的加工强,还有的资产厚,过去各村各端各的碗。”
一盘棋规划,资源优势才能最大化。今年开春,“大坦洋”片区委员会揭牌成立。7个村攥成一个拳头,成立联村公司,7位村支书按手印入股。公司董事长郭碧英说:“文旅团建、研学康养,咱抱团接!”去年联村进账5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涨了五成。
水系相接,罗小芳的手指沿着图纸上的清溪游走:“坦洋是‘茶芯’,红色茶旅引客来;社口是‘茶胃’,吃住服务要周全;填头当‘茶灶’,集中加工火力旺……”溪对岸的白墙灰瓦间,徽式风格的红色主题客栈轮廓渐渐清晰。
逛完“大坦洋”片区,游客可以住进新客栈。“若能住上两三天,流量先变留量,再变增量。”罗小芳充满期待。
日头偏西,溪水载着村民的梦想哗哗流淌,7个村庄的茶碗,正映出同一片黛瓦青山的明天。
企村携手谋双赢
闽浙交界的层峦叠嶂深处,藏着丰沛的绿与无尽的水。如何将这沉睡的资源唤醒?寿宁县下党乡的答案,正化作山里轰鸣的序曲与茶香里的宁静。
修竹溪水声潺潺,下党抽水蓄能电站的蓝图正一寸寸嵌入山谷肌理。工棚旁,项目负责人老吴摊开图纸,指尖点着山腹位置,眼睛发亮:“预可研报告刚过审。等这‘超级充电宝’落成,富余的水能就能‘存’起来发电,电网更稳当。”他望着蜿蜒溪流,仿佛已听见未来涡轮的轰鸣。“寿宁史上最大单体投资项目,投产后年净利润2.6亿元,纳税1.65亿元。”
山道蜿蜒,峰回路转。当下党乡碑坑山村蓦然撞入眼帘,时光仿佛在此交错:黛瓦夯土的百年老屋群落间,一座通体纯白的建筑,如一块温润的璞玉,安然卧于层叠翠绿的茶山怀抱。其屋顶以莫比乌斯环为设计灵感,流畅的线条无声诉说着循环永续的理念——这便是下党零碳示范基地,宁德时代自主研发的“智能微网管理系统”首次落地的“乡土试验田”。
年轻游客的笑语声,打破了山村的静谧。他们三五成群,流连在这座“网红打卡点”前。
推开零碳茶馆的玻璃门,沁人心脾的水果茶清香扑鼻而来。服务员黄而丰是新茶人,只见他指尖轻点墙角的电子屏,光伏发电量的曲线实时跃动,“屋顶这些板子,够整栋楼用电”。
来自南平的游客王霖将新能源汽车稳稳停在移动储能“充电狗”旁。扫码、插枪,动作一气呵成。“习惯了开新能源车,以前来下党玩,最愁的就是充电。现在好了,品着茶就把车‘喂饱’了。”她轻拍车身,笑容舒展。
当涓涓绿电注入一辆辆汽车电池,也仿佛将一股股新鲜的活力,注入这片古老村庄流动的脉搏。
宁德时代监事会主席吴映明评价:“零碳茶馆成功投用,开创了茶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新路径,是零碳新基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
暮色渐合,零碳茶馆亮起暖黄灯带。游客捧着零碳茶凭栏远眺,茶山轮廓在余晖中绵延如浪。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乡亲们的回信中,特别回忆起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们牢记嘱托,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接续奋斗建设美好家园。”迎面走来的下党乡党委书记吴观前目光灼灼,穿透渐浓的暮色,望向更广阔的田野山峦,“零碳茶馆只是一个起点。茶园、茶厂、农田都要披上‘绿装’,让生产、生态、生活、生意在这片山水间长成一根藤!”
溪水奔流,茶山静默。当第一盏由绿电点亮的灯火,温暖了下党宁静的夜晚,一条由科技智慧与乡土深情共同编织的企村共赢之路,已从这青山绿水间悄然延伸,蜿蜒着,坚定地伸向那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记者 林永龙 刘益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