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笔记|9个“村里汉”干成3.4亿大事业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7-22 17:05:46
央视网 | 2025-07-22 17:05:4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 仲夏夜的浙江天台县“大塔后片区”,音乐节歌声漫过山风,生态步道串起游人身影,民宿的灯火星点如画。这个年旅游收入3.4亿、年接待游客超百万的浙江省乡村片区发展典范,曾是“大落后”区域。

从“落后”到“典范”,“大塔后片区”这9个村社蹚出了怎样的路,被写进浙江省委一号文件?

共商“片区事”

天台县的乡村曾长期面临“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境:桐柏村的千年茶园藏于深山,塔后村的铁皮石斛母种资源闲置,仙都村守着5A级景区却留不住游客……“每个村都有特色资源,但单靠自身难以开发利用。”塔后村党总支书记陈孝形道出了乡村分布零散,只能“单打独斗”的局限。

2018年,天台县委提出“片区组团发展”理念,按“位置相近、特色各异、强弱互补”原则,将全县划分为63个片区,“大塔后片区”的9个村社成为其中一块“试验田”,以“大健康养生”为核心定位开启发展之路。

9个村社如何联动?“大塔后片区”构建起了“1+1+9+N”党建联建体系——1名县领导统筹方向,1名街道书记牵头落地,9个村社“两委”共同参与规划。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让各村从只算“自家账”向共商“片区事”转变。

在治理层面,片区推行“五事工作法”,制定片区议事“十必议”,让群众每日说事、干部每周问事、每月集中议事、合力每月办事、民主每季评事。片区还将“和合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化解了迁坟拓路僵持18年等矛盾,让片区真正成为“一家人”。

共建产业链

要做大片区发展的“蛋糕”,还得靠产业发展。众人商议着将区域内特色资源梳理出23项,在区域内让资源与需求精准对接,扩大景区辐射效应。比如塔后村民宿与桐柏村茶园结合推出“采茶+康养”套餐,仙都村承接的景区游客被引导至栖霞村农副产品市场消费,让“沉睡”资源变成了“活资产”。

以农文旅发展为核心,片区继续为9个村社量身定制了角色,形成产业生态圈,推动片区产业协同发展。

靠近赤城山、国清寺、桐柏宫等景点的塔后村是核心,聚焦高端民宿与康养服务;在片区与城区连接处的栖霞村承接物流客流;九峰村集聚天台小吃;桐柏村融合道养文化与茶旅;三新、麻车洋、百步洋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从观光、康养、购物、文化体验到住宿,一条大健康产业链让游客停留时间从平均1天延长至2.5天。

片区还打造了自己的节庆活动品牌,为区域发展注入动能。从2018年首届乡村音乐节,到2024年升级的“乡村艺术季”,节庆活动串联起各村资源。三新村花海摄影、桐柏村夜间茶会、九峰村小吃夜市等活动也同步启动。据统计,2024年艺术季期间,片区民宿入住率达98%,农副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0%。

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桐柏村95后青年的“茶主题”民宿,通过直播推销高山茶叶和农家菜,年销售额超300万元。目前,片区已有47名青年返乡创业,催生了12种新业态。

在大塔后片区会议室,一张“八仙桌”示意图十分显眼。陈孝形说,这张图里有“大塔后片区”产业链发展的密码:“每个村都是桌腿,缺了谁都不稳。”

共享共富果

2025年3月,《台州市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规定》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这部全国首部聚焦乡村片区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将天台“片区组团”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明确“党建联建”组织保障、“利益共享”分配机制、“资源统筹”操作路径。

在制度护航下,“大塔后片区”共富成果向“利益共享”深化。片区成立的“强村公司”统一运营旅游项目,收益按“资源入股比例+村集体经济贡献度”分配。2024年9个村社平均分红超20万元,曾负债的村也实现“零的突破”;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经营等渠道,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

如今,“大塔后模式”被写入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成为全省乡村片区发展典范。这片土地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是“交响乐”,共同富裕需“攥紧拳头、找准路子”,“落后片区”也能走出共富之路。

编辑:姜可扬 责任编辑:张晓琳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正在阅读:共富笔记|9个“村里汉”干成3.4亿大事业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