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记者 黄钰姣)7月28日,“奋勇争先 再上台阶”——“福小宣”微宣讲比赛决赛在福州举行。福建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委讲师团团长吕宏波,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朱耀明,省广播影视集团党组成员、副董事长杨国和,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柳公立,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杨飞燕等领导出席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体育局、省总工会、省红十字会主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福小宣”微宣讲比赛决赛现场 主办方供图
采用即兴宣讲比赛模式
数字福建、“三争”行动、闽人智慧、共同富裕……本次比赛创新采用即兴宣讲方式,12名来自服务窗口一线干部、基层环保人、体育工作者等不同岗位行业的参赛选手,围绕6个专题,现场随机抽取18个关键词中的一个,结合各自实际和亲身经历进行4—6分钟微宣讲,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讲好大道理,进一步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
“1937年,上海战地医院的院落中,日军轰炸机呼啸而至,所有人都在往防空洞里奔跑,而一位女英雄却抓起红十字旗冲上屋顶——她就是福建长乐的女儿伍哲英!”福建省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陈康琳是本次比赛中年纪最小的参赛选手。刚刚大学毕业的她,选择以大学期间参加实践活动时了解到的伍哲英的先进事迹为切入点,展现“闽人智慧”这一主题。
福建省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陈康琳以伍哲英的先进事迹为切入点,展现“闽人智慧”这一主题。主办方供图
“本次比赛要求参赛选手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需要多了解身边的先进事迹,宣讲内容既要体现理论深度,也要做到通俗易懂。”陈康琳坦言,比赛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她跳出死记硬背的惯性思维,尝试用了解到的先进案例、身边人的感人事迹去诠释理论。这不仅让她对理论的理解更透彻,也让理论宣讲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5分钟的准备时间,没有任何道具辅助,仅凭一人一话筒即兴脱稿宣讲。选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将人物事例娓娓道来。这样高标准的比赛规则,正是为了考验参赛选手的应变能力、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
福建省委宣传部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本次比赛创新采用即兴宣讲,就是要打破以往‘一份稿子包打天下’和‘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宣讲模式,以赛促讲、以赛代训,着力培养能够在群众中有效、有力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优秀宣讲员队伍,持续提升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好打通理论宣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用小故事反映“大道理”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武平林改25载,生动诠释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生态价值。”龙岩市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蓝剑以家乡林改的生动历程,诠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这一主题。
龙岩市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蓝剑以家乡林改的生动历程,诠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这一主题。黄钰姣 摄
蓝剑是“福小宣”的老成员了。加入“福小宣”以来,他深入田间地头,从武平县捷文村原支部书记李永新,到养蜂带头人钟亮生,再到带领乡亲们种植灵芝致富的邱福平,他把这些发生在家乡的生动故事讲给乡亲们听,以“小故事”呈现“大主题”,以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切口讲述党的创新理论。
“当地百姓听了身边的生动案例,都觉得很感人,感触也很深。在基层宣讲的这些经历,让我感受到我们的理论宣讲并不是要讲得多‘高大上’,而是需要宣讲员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我也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了这次比赛中。”蓝剑表示,此次比赛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宣讲仍有改进空间。以往在基层宣讲时,他的主攻方向是讲述武平林改的故事。通过这次比赛,他计划今后拓展更多主题宣讲方向,让更多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宣讲中,参赛选手把“群众想听的”和“我们想说的”紧密结合,注重用身边小故事反映“大道理”,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语言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真正让群众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用得上。
参赛选手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语言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真正让群众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用得上。主办方供图
“选手们的宣讲让我非常有代入感,他们更像是在分享感悟、讲述身边的变化,这打破了传统理论宣讲可能存在的距离感和模式化,使其变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2023级学生邹颖琪说。
据悉,本次比赛自今年4月份启动以来,全省宣传、体育、工会、妇联、红十字会等系统,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层层推荐,221名政治素质好、宣讲水平高的宣讲员报名参赛;经初赛和半决赛,12名选手进入决赛。本次比赛结束后,主办方将组织获奖选手组成宣讲小分队,针对基层干部群众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热在基层、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