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记者 庄媛媛)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25万亿元、水产品总产量924.7万吨、均居全国第三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水产品出口额、海水养殖产量、深远海养殖规模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7月31日,福建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首次向公众发布。
发布会现场
福建省海渔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毅海出席介绍《公报》有关情况,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刘晨、省海渔局防灾减灾处处长康建平、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二级调研员(主持工作)陈昕、省林业局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周冬良出席并答记者问。福建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傅毅梅主持。
“海上福建”建设再上新台阶
2024年,福建省组织开展了近岸海域趋势性监测,实施了海湾、河口、泥质海岸、砂质海岸、红树林和珊瑚礁共6类10个典型生态系统调查监测,以及5个赤潮灾害高风险区早期预警监测,并对赤潮灾害进行了跟踪监测,获得了较好的监测成果,形成《公报》的主要内容。
福建省海渔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毅海介绍《公报》有关情况
江毅海介绍,一是海洋生态基础状况总体稳定,2024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基础状况良好,水体环境总体良好。二是典型生态系统状况良好,福建省近岸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特色鲜明。三是海洋生态灾害应对有序有效,2024年未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事件。四是海洋生态保护行动亮点频现,如2024年成功救助中华白海豚“乐宝”、福建首个渔业碳汇地方标准《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发布等。
海洋生态和海洋经济相互依存,碧海蓝天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福建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江毅海表示,下一步,将切实增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服务功能,加快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奋勇争先加快推进“海上福建”建设再上新台阶。
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福建依山傍海、山多海阔,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大省,大陆岸线长度位居全国第二。在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福建省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科学系统推进全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刘晨
刘晨介绍,福建每年制定并实施碧海工程行动计划,围绕海水水质改善核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一湾一策”系统谋划重点任务措施,压紧压实部门和属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出台实施“1+7+N”美丽海湾建设方案,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梯度建设美丽海湾。
目前,全省已有5个海湾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16个海湾达到省级美丽海湾标准。水清滩净、渔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此外,福建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更清”,省内独流入海河流全部实现三类水质,闽江干流全域二类;“滩更净”,重点岸段海洋垃圾密度比整治前下降70%以上;“湾更美”,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海水比例从2021年的85.2%提升至2024年的92.6%,今年春季达96.5%,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三个更加”保障可持续发展
作为渔业大省,在加快发展渔业经济的同时,如何涵养渔业水域生态和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海渔局防灾减灾处处长康建平
康建平表示,福建将“海洋生态保护”纳入海洋强省建设整体布局,通过“三个更加”来涵养渔业水域生态和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
一是更加注重资源养护。认真实施伏季休渔、闽江禁渔制度,全省每年1万余艘渔船集中回港参与伏季休渔,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实行全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十四五”期间,全省投入各类资金超2亿元,放流水生经济物种及珍稀濒危物种56种、苗种超269亿单位。
二是更加注重源头管理。建立省、市、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体系,在全国率先建成水产养殖智慧化管理平台,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及早发现、及时清退超规划养殖,累计清退超规划养殖面积3万公顷。建设水产养殖排放口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一张图”、清单化管理模式,优选10多种尾水治理技术模式并示范推广。全省提水式海水养殖面积5.5万亩全部建设尾水处理设施,752家养鳗场全面建设尾水治理设施或实现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率达100%。
三是更加注重种群保护。实行一体化栖息地保护与建设,建立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官井洋大黄鱼、漳港西施舌等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重点保护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大黄鱼等水生生物“三场一通道”重要栖息地。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严格控制水生野生动物养捕行为,全省主要水域的渔业资源数量与生物多样性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筑牢
福建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曲折绵长,港湾岛屿众多,海洋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态区位重要。
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二级调研员(主持工作)陈昕
近年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深入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统筹谋划全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序实施重大项目,进一步筑牢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
陈昕介绍,2019年以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指导沿海地市立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重要海湾河口谋划实施了18个中央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取中央资金47.54亿元,9个项目已完成验收,9个项目正在实施,共修复滨海湿地4.5万亩、岸线78千米,营造修复红树林5.1万亩,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目标任务。
此外,福州滨海新城、厦门下潭尾等2个项目纳入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泉州晋江、莆田蓝色海湾、平潭君山等3个项目纳入2024年度全国优秀典型案例,莆田湄洲岛等6个海岛获得全国“和美海岛”称号,特别是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打造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福建样板。
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7月24日,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福州市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福建省首个国际湿地城市。
“湿地是福建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周冬良表示,多年来,福建省林业局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努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不断巩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绿水青山优势。
福建省林业局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周冬良
全省现有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2个、省级重要湿地50个,发布一般湿地名录2800多处。现有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级4个、省级6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海洋公园7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个,在建省级湿地公园4个,各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780个。沿海岸线、六江两溪,依托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等构建起“一带八轴多点”的湿地保护体系。
在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方面,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累计营造修复红树林5.1万亩,实现红树林面积增长和质量提升。开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全面完成13.7万亩互花米草除治,完成生态修复2.9万亩,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闽江河口湿地和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罗源北山红树林公园、霞浦鹅湾红树林、福鼎巽城红树林湿地公园等成为福建省湿地网红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