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收藏
大县担当|黑龙江青冈鲜食玉米“链”动乡村振兴
来源 : 央视网 2025-08-04 09:13 内容简介
大县担当|黑龙江青冈鲜食玉米“链”动乡村振兴
简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5年08月04日 09:13
  • 视频简介
精彩视频 更多 >
相关推荐 更多 >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 “传统种地靠经验,青冈种地靠‘数据’。我们田里装了‘智慧大脑’——无人机拍叶片,传感器测土壤,大数据算肥料。同样一亩地,别人种3000株,我们能种3800株,产量提升15%,这就是科技的‘密钥’。”说起黑土地上的“智慧农业”,黑龙江省青冈县委书记、县长孙国文打开了话匣子。在世界三大黑土带核心区,青冈县正以鲜食玉米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让“青冈玉米”成为富民强县的“金色引擎”。

科技为笔 绘就黑土种植新图景

盛夏时节,走进青冈县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科技的气息扑面而来。无人机在田间低空飞行,实时监测作物长势;农技人员手持平板电脑,精准分析土壤数据;微型传感器随风轻颤,记录着每一株玉米的生长状况。“我们与高校合作成立‘鲜食玉米品质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孙国文说。从种植到加工,科技贯穿全链条——优选适应本地气候的优质品种,采用“品字型”播种法提升产量,加工环节严格执行11道工序,确保鲜食玉米从采摘到加工不超过3小时,达到快速锁鲜。“锁鲜技术的突破,让我们的玉米不仅甜,还能留住营养。”孙国文拿起一穗刚出锅的玉米,蒸汽升腾中,金黄饱满的颗粒格外诱人。

全链发力 激活产业增值新动能

当前,青冈县的鲜食玉米产业早已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

“传统农业卖‘原料’,现代产业卖‘科技’。我们把玉米‘吃干榨净’——鲜食玉米经过蒸、煮、烤、炒、榨汁等方式加工后都可以食用,秸秆残渣可用作饲料,玉米粒里的活性成分能提取出来做保健品。”孙国文介绍,通过深加工,一根玉米的附加值翻了10倍。目前,青冈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10万亩,覆盖全县15个乡镇,年产值突破4亿元,带动就业超5000人。

“我们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90%的原料来自本地,每亩地为农户增收800到1000元。”孙国文说,“加工车间开在村口,农民变身产业工人,真正实现‘一根玉米,多重收益’。”

品牌赋能 拓宽市场辐射新空间

品牌化是青冈鲜食玉米走向全国的关键一步。“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产品必须有好品牌。”孙国文说。2018年,青冈县打造了全国首个鲜食玉米区域公用品牌“青冈玉米糯又甜”,并联合企业品牌形成“双品牌战略”。如今,“青冈玉米”不仅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商超货架上,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去年电商销量突破500万单,今年我们还要带着产品走出国门,参加俄博会等国际展会。”孙国文信心满满。

富民为要 共享乡村振兴新成果

产业兴旺,最终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富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孙国文说。青冈县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利益联结、订单农业四条路径促农增收。

青冈县还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项目,将收益量化给行政村,惠及脱贫户。“去年这些项目收益500万元,2300多户脱贫户每户分到2100元。”孙国文说,这就是把产业收益装进群众口袋,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青冈县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之路。“我们正在推广‘碳汇农业’模式,利用玉米秸秆发展生物质能源,实现‘种、加、能’循环发展。”孙国文说。未来,青冈县还将开发玉米主题文化节、黑土地研学游等文旅项目,让鲜食玉米从农产品升级为文化符号。

从郁郁葱葱的秧苗到金秋时节的丰收,青冈县用科技赋能农业,以产业带动振兴,让小小的鲜食玉米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孙国文说,青冈的目标,是让鲜食玉米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县域力量。

编辑:张岩 责任编辑:张晓琳
相关推荐 关闭

正在加载...

精彩视频 关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