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杂技团:全球首创无人机杂技节目《AI觉醒·智能之门》开创杂技舞台先河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8月05日 11:33:12
央视网 | 2025年08月05日 11:33:1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记者 陈少婷)福建省杂技团破界融合科技与艺术,全球首创无人机杂技节目《AI觉醒·智能之门》,开创了世界杂技舞台先河。当古老杂技遇上尖端科技,演员翻腾穿梭于无人机的“智能之门”,演绎人机共舞的震撼篇章。未来,在人工智能加持下,杂技的创意方向呼之欲出。

科技赋能,杂技演员与无人机同框亮相舞台。苏伟佳 摄

与近年来舞台上自动化装置或编队飞行的“视觉化”应用不同,《AI觉醒·智能之门》中的无人机由专业操控员实时控制,其飞行路径、速度与节奏须根据演员即时动作动态调整,不仅具有高度参与性与情绪表达力,更首次以“角色”身份登上舞台,它不再是单纯的道具或背景,而是与人类演员在三维空间中展开高难度互动与动态对抗,成为承载行为逻辑、推动情节发展的“舞台角色”,形成具象化的“人机”关系结构。这一创举不仅突破了无人机在舞台上的传统定位,更系统性地重构了舞台叙事逻辑,开创了“人机共演”的艺术先河。

演员穿越无人机悬吊圆环,科技与杂技交融。苏伟佳 摄

“我们所有的无人机飞行参数与轨迹设计,既紧扣演员的技巧呈现,又服务于节目的叙事逻辑。”福建省杂技团团长张大宏强调,“单人穿越时,其移动速度需精准匹配演员腾跃节奏;双人配合时,间距必须精确控制在肢体舒展的安全范围内;多人抛接时,悬停位置必须稳定如一,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失误。每一个轨迹的制定,既是对演员安全的保障,也是舞台节奏的精准调度。”

节目创意人黄国庆认为,作为跨界实验的首创与标杆,《AI觉醒·智能之门》为杂技艺术提供了两种关键启示:其一,科技道具的引入绝非简单的视觉叠加,而需挖掘技术与身体语言的叙事共性;其二,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不可预测性”恰恰能激发杂技的即兴魅力,形成“程式化表演”与“动态应变”的新型平衡。

无人机配合多人抛接,杂技演员完成空中穿越。苏伟佳 摄

《AI觉醒·智能之门》并不是简单将无人机“嵌入”表演,而是以其动态能力重构杂技语汇本身。在该节目中,无人机飞行轨迹实时变动,演员需依靠视觉判断与空间感知,即时完成翻腾、躲避、穿越等动作,真正做到了演员的技巧动作与无人机的智能飞行路径实时精准配合。

在节目的中段“对抗场”最为精彩。随着无人机轨迹突然变乱——加速冲刺、骤停悬滞,演员切换状态,应对无人机“失控”情境,展开一场肉身与技术意志的激烈对峙。此时的舞台不再只是展示技巧的地方,反倒成了由程序控制的动态战场,上演着人与智能设备之间的较量。

节目编导楼丹坦言,这种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创作挑战:“传统杂技靠练熟固定路线,但无人机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哪怕0.5秒延迟或10厘米偏差都可能引发失误。演员必须建立对飞行节奏的肌肉记忆,而操作员也要对演员状态作出即时判断,这需要演员和操作员全程高度紧张地配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无人机动态移动,演员应变调整起跳姿态。苏伟佳 摄

为了支撑这种“人机共演”的复杂体系,《AI觉醒·智能之门》搭建了前后台一体化的舞台协同机制。无人机操作员、演员、灯光师、音响师共同组成“多维交互网络”:操作员在后台实时根据演员动作调整飞行策略;灯光师根据飞行路径构建光影结构,使无人机成为视觉焦点与情绪投影;音响师同步配合,构建出节奏递进、情绪可感的声画系统。

节目中每一个动作、每一次飞行路径,都是为了服务“人机关系”的主题节奏。从开篇“协作”的和谐律动,到中段“对抗”的节奏断裂,再到尾声“共生”的融合重构,台前台后的全部设计元素均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真正实现了“内容—技术—表演”的三位一体。

无人机悬停,演员协作瞬间。苏伟佳 摄

《AI觉醒·智能之门》的深层价值在于对杂技核心精神的科技化诠释。传统“穿越”类节目强调身体的跳跃性与精准度,而本作品通过无人机的三维运动,将“穿越”的维度从平面拓展至立体空间,使“门”成为可旋转、升降甚至分裂重组的符号。演员在飞行“门框”间的翻腾,既是对“人体极限”的时代致敬,又暗喻数字时代人类在流动虚实中的自我定位。当演员与无人机协同完成一组看似不可能的交互动作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奇观,更是杂技“驾驭万物”哲学在智能时代的升级——人机关系从“控制”走向“对话”。

这种哲思并非空泛。《AI觉醒·智能之门》的尾声正是在此设问:演员重新唤醒无人机系统后,两者形成互相试探、动态制衡的舞台平衡,跳出“人控机”或“机控人”的二元对立,勾勒出一种值得想象的未来图景。

《AI觉醒·智能之门》的诞生,是中国杂技艺术在面向未来过程中的一次先锋性实验。它不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实现飞跃,更在观念层面完成了艺术表达的拓维。无人机首次作为具有角色意义的“人工智能体”参与舞台表演,开辟出杂技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通路。

正如张大宏所言:“无人机的使用不能浮于表面,必须与杂技本体深度融合,形成舞台叙事的有机构成。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不是技术炫技,而是未来人与技术如何共存的艺术表达。”

演员鱼跃穿越无人机悬环。苏伟佳 摄

在科技持续重塑社会结构的当下,《AI觉醒·智能之门》以艺术语言给出了一种可能的回答。当演出结束,留在观众心中的,不只是空中翻腾的惊叹瞬间,更是关于“人如何在技术浪潮中保持主体与温度”的深层提问。

这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杂技作品——也是一场科技与艺术共舞的时代预演。

编辑:庄媛媛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